谁该为长沙文夕大火负责?

如题所述

长沙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2日夜,长沙突然燃起一场全城大火。因12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次大火为“文夕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五天五夜,使数千年的长沙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粗略估计约有3000多人丧生。国民政府调查大火原因,追究起火责任,结果枪毙了湖南警备司令文重孚等3人。1938年10月,日军占领了上海、南京,下旬又占了武汉,接着又逼近岳阳。由于情报不准,蒋介石误认为日军会立即进攻长沙。蒋介石惊惶失措,11月上旬在长沙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决定放火焚烧长沙以阻击日军。参加会议的有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唐生智、张治中等高级将领30余人。会上,蒋介石说:“我们面临日寇进犯,我们国弱,难以抗击强敌的进攻。以弱抗强,只有坚壁清野,才能以空间换时间,保存实力,取得最后胜利。”接着他对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说:“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不等张开口,他就直接道:“这还有什么可思索的?用火烧掉!我军不能住,敌人也住不成。粮食、器材,凡带不走的全烧掉。”并叮嘱说:“这是中央常委定的,谁也不能抗命!”于是,在长沙实行“焦土抗战”便成了定论。11月12日,蒋介石还不放心,又从南岳发来密电:“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勿误。”军事会议后,文重孚即按蒋介石的旨意部署。军警在各主要街道均放置汽油及各种易燃物,并决定在日军逼近长沙50公里时举火。最高指挥中心设在最高点的天心阁,只要此处火起,四面即刻响应。但奉命放火的官兵,却早成惊弓之鸟,怕自己无路可逃,日寇未犯,便盲目点火。天心阁一起火,顿时四处火起,长沙就成了火的海洋。国民党政府的“焦土抗战”导致的“文夕大火”,不仅给长沙古城造成了一场空前的火劫。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南犯,湖南由抗战的大后方转变为抗日的前线。11月9日日军攻陷岳阳,继续向南推进至新墙河北岸,湖北门户洞开。在此严峻形势下,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蒋介石在长沙两次召集军政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因对确保长沙缺乏信心,蒋介石指示实行“坚壁清野”和“焦土抗战”的方针,在长沙沦陷前将全城焚毁。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据此于11月10日召开省府会议议决,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任放火总指挥,组织放火队伍,准备放火工具。放火时,以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统一行动。按此计划,徐昆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入汽油,作为放火车,并在主要街道堆放了大量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12日深夜,南门外伤兵医院不慎失火。守候各处的放火队员误以为是放火信号,便一齐点火,一时间城中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热浪灼人,人嘶马叫,一片火海。大火延烧两天两夜,造成空前浩劫。被大火直接烧死的市民3000余人,焚毁房屋5.6万余栋,占全城房屋的95.6%。原来繁华的街道成了断壁残垣,学校、银行、工厂、商店毁于一旦,造成商业损失达5541亿元(法币),为全市财产的43%,成为“二战”期间世界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城市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6

抗战发生不久,国民党当局就酝酿了“焦土抗战”计划,一位苏联军事顾问拟就了一份“火烧武汉,火烧广州”的计划交给蒋介石,这就为后来火烧长沙计划的制订开了先例。武汉会战失败后,蒋介石来到长沙,获悉武汉、广州沦陷时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按预定的计划加以彻底破坏,因此特别强调了“焦土抗战”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火烧长沙”计划。
  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逼近长沙,蒋介石曾数次面谕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一旦失守,在撤退时必须彻底焚毁。”后来又打电报,语气十分严厉:“长沙撤退之时,彻底烧毁一切财物,勿使资敌,违者定予严惩不贷。”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张治中又责成湖南省保安处处长兼省府行署参谋长许权和长沙警备司令酆悌拿出执行计划。很快,在酆悌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火烧长沙计划。 该计划具体步骤为:调用一个团的兵力,装成从前线退下来,先期分驻全市各处,以五人为一小组配备放火器材,若干小组为一队,由队长统一指挥,按指定地区执行放火任务。在放火前,先放假防空警报,让居民先期逃避。对此计划,张治中又做了若干修改,原则上予以同意。至1938年11月12日,焚城工作基本准备就绪。
同日上午,蒋介石又亲自来电,指示长沙若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到了晚间,前方却传来情报,日军在攻占岳阳之后,停留在汨罗以北而无南进迹象,形势稍缓。然而长沙城里却是谣言四起,警察局长文重孚甚至已经撤去所有巡逻警察,长沙城已呈现失控状况。至午夜时,天心阁方向突然冒出火光,随后又有几处火起,早就准备妥当的放火小组误以为焚城计划开始执行,于是分头行动,很快,长沙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长沙大火过后,引起全国人民的震惊,要求严惩放火凶手。大家都把矛头对准张治中,有一副对联在当时广为流传:治世无方,五大政策一把火;中心有愧,三条人命万家空。横批:张皇失措。若将横批和对联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张治中”三字,暗示他应对这场大火负责。此外,还有一首七言诗《长沙大火》也是隐指此事:  山外红霞霞外天,秦燔楚火后兼先。
  定王台畔空遗迹,贾传祠前腾野烟。
  不复朱门嗟酒肉,只余白骨代箕然。
  将军偏擅留名术,一炬功成万骨传。
张王在后项王前,未到咸阳火已燃。  张治中本人也在事后发表《告公民书》承认过失:“用人失察,疏于防范,遭此巨灾,深明内疚,罪戾实深。”这里,他将蒋介石应付的责任全部揽过来,但他没有承认是他下的放火令。

第2个回答  2017-10-16

11月11日上午9时,蒋介石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
按计划,举火有四重规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报器有节奏的长短叫声,四是天心阁上有火柱。许权问前线关麟征总部的电话,得知前方平静无事,而且南门是不举火的地点,所以许权判断是“一处失慎,三起放火”。
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许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不到一刻钟,南门又有三处起火。
此时,不知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便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大火已无法扑救,只能宣布弃城。最终长沙大火延续五日五夜,始自行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