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首节气歌,概括了24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便于人们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传》:“春者何,岁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见,春是蠢动,是万物开始有生气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风吹拂,雨水逐渐增多。“春雨贵如油”,春始风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居地下的蛇虫百脚。我国大部分地区正进入春耕繁忙季节。

春分,“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洁的意思。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改变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春去夏来,“夏,假也,宽解万物,健生长也”。说明气温升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国已是一派初夏风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带樱桃、枇杷、梅子应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物长至锄,皆盈满也”。麦子等结出累累丰满的果实,这时候我国北方夏热作物籽粒渐熟,南方开始了夏收夏种季。

芒种,正是种植有芒之谷的时候,麦子、油菜成熟,开始收割,接着又要忙着播种插秧,农事繁忙。

夏至,至是极的意思,是太阳光直斜到北部的终极,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小暑,“暑,热也”。小暑,天气虽热,却还没到极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农业正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乃热之极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热在三伏”,三伏是指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时往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夏尽秋来,古书说:“秋,成也,万物成就也。”春天播种的作物,快要收获了。

立秋,时令进入秋季,气温开始下降,人们经过辛苦的春种夏耘,丰收在望了。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也忙于移栽和管理。

处暑,“处”字是休止的意思,这时候暑热逐渐隐退或休止,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作物开始由绿逐渐变黄。

白露,天气开始转凉,低空的水气在草地上凝结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又是昼夜相等的时候了,呈现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后寒,天气变得更凉,露水也更冷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进行秋收秋种。

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前后,黄河流域开始初霜,南方地区忙秋收、秋种。

冬天来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时令进入冬季,天气更冷,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开始结冰,昆虫蛰伏地下。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这时候,天空开始飘雪,树木凋零,景物萧索。

大雪,雨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丰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数九严寒”,九九是由冬至这天起算,每“九”为9天,从“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气骤冷,还没冷到极点。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这时候常有低温天气出现。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冷到极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气更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的最冷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暖温带四季变化最明显,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与发展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由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就开始洞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到了秦汉时代,农业已相当发达,和这种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农时和季节的运用。东汉《四民月令》记述按月和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阐明以节气为依据安排耕、种、收。后世各代也都以二十四节气决定农时的依据。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趋向丰富,而且因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