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建筑有什么差异越详细越好

如题所述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1.1 北方建筑
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材料多为土木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北方建筑的特色。
1.1.1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地区的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四合院是华北平原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用法极为灵活。
1.1.2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在某些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1.2 南方建筑
与中国北方地区相比,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地区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2.1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庭院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长江中下游平原传统建筑的总体风格是秀丽、灵巧。
1.2.2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民居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房屋装修、雕刻、彩绘同样富丽、繁复,手法精细。岭南地区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轻盈、细腻。
2 南北建筑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与中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到新石器时代的黄土层建筑,再到秦汉时期的木构建筑,隋唐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成熟,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的风格,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2.2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本文选取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来分析其特点。
2.2.1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是山西民居的典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整个院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的垛口。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座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2.2.2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3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1 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3.2 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3.3 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4 现代南北建筑的面貌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地域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也从世代依存的封闭环境中解放出来,传统的时空意义的地区概念不断被打破。现代南北建筑的差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习俗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现代的南北建筑无论从布局、建筑风格,还是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上来说,也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4.1 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如果热力不够,不仅耗费了能源,而且使居住者受冻。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也比较少。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空间体验的大厅和半室外空间。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因此,在门窗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注重实用,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除了讲究实用外,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4.2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4.3 阁楼与地下室
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土质坚硬,日照时间比南方短,所以,北方现代建筑多建有地下室和阁楼,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间,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优点。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日照强烈,因此,阁楼的作用主要是为阁楼下面那层的空间提供隔热,很少实际使用。同时,由于防潮的成本非常高,南方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也比较少见。
5 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
通过前文对中国南北建筑的分析,我们对其存在、发展和延续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待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既不能全部肯定,直接拿来使用,这样只会建造一些仿古建筑,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一味返古,就不会有创新。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设计现代建筑的根源。因此,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