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能用哪些网络词语

如题所述

1. 作文里能否用网络用语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例说,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老师一头雾水。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已用过的词汇,适当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建议使用。
“网络语言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语言样式,它新颖、幽默、有特点,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对于个性的追求,但是他们对于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情境则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17)班的语文教师党蓉蓉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印记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类属上看,它符合新词新语“产生时间短”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属于新词新语范畴。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而能够经过实践检验,被人们广为流传、长期使用的却是很少一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词新语,常常是具有时新性的这一类。诸如前不久从台湾娱乐节目《大学生了没》流传出来的“hold住”,从咆哮体衍生而来的“有木有”。这类词语,虽然“新”,但并不能被社会大多数阶层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而新词新语除了“时限性短”这个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强、层面性明确的特点。
显然这些时下流行的、被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这几个特点上是欠缺的。严格说这类语言并不能纳入狭义上的新词新语范畴。在正规的场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试中,这类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第八十一中语文教师张寒表示,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规范用语,不允许使用网络用语,不允许出现英语单词等。
2. 高考作文究竟能不能使用网络热词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来临,对于一些学子来说,十年寒窗或许就为这一刻准备。作文部分是每年都让人意外的话题,每年都会有很多高分低能或者精彩犀利但是不得分的例文,今年高考。关于在作文里能不能使用网络热词,引发了探讨。
作文里能不能使用网络热词,这本不该是一个问题的,但因为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的提醒,让人不禁担心起来。周教授说,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信首网络符号在阅卷老滑燃数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
有意思的是,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作为知名教授,周宏先生也知道这种说法不靠谱,不成立——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也不可能给网络热词进行明确分类,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干脆一刀切,一律不准用,这样多省事?
这对阅卷老师来说,是省事了,但有这样做的权力吗?固然,阅卷者有制订阅卷评分标准和评分规则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并不是凭空产生了,也不是可以随便滥用的。高考作文本来就是一个风向标,从这里应检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查看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而语言的运用本身就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为了图省事,一刀切禁用网络热词,这种蛮横的、缰化的、形而上的思维,如此狭隘岂能担负得起检测、评阅学生作文的重任。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的表达权。试问,阅卷组有什么权力制订这样的一个规则,剥夺学生们使用网络热词的权利呢?只允许在生活中存在,在媒体上出现,不允许在作文中出现,这算是哪门子规定?
一个词汇的形成,是有特定的语境的,但一旦成为热词,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哪怕这种理由经不起推敲,甚至没道理可讲。比如“神马”就是“浮云”,比如“伤不起”,比如“给力”等等。现在确实有一种滥用网络词汇的不良倾向,这是需要引导的。高考作文至少有一个“用词贴切”的规定,就是制衡“滥用”的规则。如果满篇都是网络词汇,“为赋新诗强说愁”,当然不应得高分。有哪个学生愿意冒这个险呢?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恐怕也评点过这种现象。而一些“热词”,早就家喻户晓,如果以老师不熟悉,不了解为借口,恐怕说不过去吧。一个阅卷老师,不知道“给力”,而痛下杀手,这样对学生来说,恐怕实在是“伤不起”吧?
3. 2015高考作文写作能不能用网络词汇
今年,河南和广东两省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学生在7日开始的高考中使用“网络用语”。对此,中青在线发表评论《高考禁用网络语言:真登不上台面吗》认为,高考可以对网络语设限,但不宜划“红线”,一律予以杜绝。不少网络词语甚至进入了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凭什么要一棍子将它们打死呢?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否则后果自负。
河南教育部门的有关具体规定是:除外语(课程)科目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学生答卷时不能用繁体字、甲骨文及网络语言答卷,否则肯定会影响成绩。广东省的规定是:考生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从以上规定看,河南、广东两省实际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网络语。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消息就曾引发讨论,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两种声音都不乏论据的支持。如今,河南、广东两省教育部门高考答题禁用网络语言,无疑是不加区分地对待网络语。
笔者想重点结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谈谈看法。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有必要要明确这样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二是这样的禁止是否符合语言规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语言规范究竟是指什么。
4. 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