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简介

如题所述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拓展资料

《浮士德》人物形象:

海伦

在《浮士德》中的海伦形象,则被歌德借用以指代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歌德之所以在《浮士德》中提到古希腊的美女海伦这一人物形象,并非是为了真的就回到古希腊。而是通过海伦这个形象,表达自己对于美,对于生活质量的追逐。

在歌德看来,海伦不仅仅表现了希腊人外表的美,还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美满和谐的生活世界。因此,歌德借用海伦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美的追求。但是与其说是歌德找到海伦这个形象,不如说是海伦这个形象已经深入西方人的内息。因此,借用海伦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内心追求,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靡非斯陀

浮士德的前进之所以这样艰难,是因为始终有对立的力量存在。代表这一对立力量的反面形象便是魔鬼靡非斯陀。这个人名的原文Mcphist,在古希腊文中是不爱光明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是破坏者。书中靡非斯陀自称是“否定的精神”,是“恶”的化身。

作为一部史诗的主要反面角色,他实际上是没落阶级和一切腐朽反动力量的代表。他千方百计引导浮士德走入歧途,使他失败,这正是反动势力竭力阻挡、破坏进步时代潮流的缩影。但他是个虚无主义者,虽然他可以引导浮士德犯错误,又利用他的错误干种种坏事,而他与之对立的浮士德是创造精神的代表,他是不死的。

既然浮士德是经由无数的局部失败达到整体的胜利的,那么许多局部的胜利不能保证靡非斯陀的整体的失败,就成为他的必然归宿了。实际上靡非斯陀的每一个破坏行动都从反面促成了浮士德的发展。这是辩证法的逻辑。歌德在书中表达的这一思想,与后来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恶的历史作用有某种暗合之处。

但同浮士德一样,靡非斯陀这个形象也不是单一的。在他的矛盾体中,除了“否定精神”这一主要方面外,还有积极的次要的一面。他目光尖锐,看到了现实中宫廷里许多腐败现象,予以揭露和讽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6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其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该作品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当靡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借助靡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靡非斯特表示:“你给我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对此,甚至连魔鬼靡非斯特也无法看下去:“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通过魔鬼靡非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之后,他又经历了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作为一种受到羡慕的古典美的典范,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和谐”与“静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难。人们认为人应该在婴儿时就回到古希腊,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将这种人格带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主人公与海伦之间的结合生产出了欧福良,表现出歌德希望18世纪的人们能够找回古代那种完美的人格。歌德饱学的形象代表着近代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理性思维追求。而海伦则代表着历史中那种无法通过理性逻辑推理了解的部分,无法征服。然而欧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伦的离去表明了近代科学并非万能,理性强行超越自己的应用领域将无可避免的遭到失败。最后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或者说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说弥补了理性无法触及某些领域的遗憾。至于与魔鬼的协议,歌德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第2个回答  2010-07-27
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浮认为得到了满足,灵魂就归于魔鬼。于是浮有了一番奇特经历。后来浮说拥有一个乐园时将得到满足。魔鬼要收去他的灵魂,最后天使救了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07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第4个回答  2010-07-27
浮士德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但他的5想追求皆以无果告终,最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并死去,他的灵魂将被恶魔收走但为天使所救。

详细请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