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元代的一件珍稀玉器,又名玉瓮或玉钵。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庞大的体形,直径范围在1.35至1.82米,高度达到0.7米,重达3500公斤,最大周长达4.93米。这件玉器的玉料选自南阳,以青灰夹生黑斑的色泽著称。公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作为皇家宝物,放置于元大都太液池中的琼华岛广寒殿,后历经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直至清乾隆十年,乾隆皇帝以千金购得,将其迁至北海公园的团城承光殿前。
玉海的外壁刻有精美的浮雕,包括汹涌的波涛和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如龙、马、猿、鹿、犀、螺等,展现着元代艺术的精湛技艺。乾隆年间,四十名翰林学士为其赋诗,诗篇刻于亭柱,更增其文化内涵。玉海在清代曾多次加工打磨,纹饰有所改动,膛内还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词,记载了玉海的传奇历程和历代传承。
渎山大玉海不仅是工艺艺术的杰作,还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它以其宏大的体积和精细的雕刻,展示了元代国力的强盛和琢玉工艺的高超。其波涛翻滚的图案和生动的动物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琢玉的“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原则。而乾隆御诗的镌刻,使得这件玉器更具文化价值,成为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