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四端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孟子在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孔子“仁”的精神被孟子所继承,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孟子认为人生只要四心不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四端”。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坦;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坦;是韭之心:智之端。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同情,孟子定义为仁。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孟子以仁为本,推行仁政和王道,与当时君王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在古代,若君王有恻隐之心,从而实现仁政可安抚人民。在如今,我们的恻隐之心更加重要,它传承着孟子的思想,体现着深受儒家思想感染的中国文化。当小孩溺水,贫者患重症,总会有人冒险入水相救,慷慨解囊相助。关爱小动物,关注小虫,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但是,当今的社会,这种文明已经慢慢淡去,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种危机,“扶不扶”己成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一个以儒家文化而闻名的大国,这种现象是不应存在的。同时,这也在人们的心中敲响了警钟。

羞恶之心

羞恶之心,是要有羞耻心,孟子定义为义。“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马克思指出:“耻辱就是是一种内向愤怒”。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不好办了。”羞耻之心,是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意识,有了羞耻之心就会对不到的不正确的事产生一种抗拒感,约束着自己,拒绝去做那些不好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自身的羞耻心会令我们感到更加愧疚,自责,使我们更好的改正错误,以后不会再犯。羞恶之心会激励人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国式过马路”“碰瓷”中国旅客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听的我们面红耳赤,为我国的美好形象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我们以前背的“八荣八耻”是对羞耻心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弱国我们人人都以“八荣八耻”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中国会是名副其实的文明礼仪之邦。

辞让之心

孟子曰:“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是指谦辞礼让他人,孟子定义为礼。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还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例子

“敬”是孟子礼学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治礼,行礼者的共识。如今,有关的事例也有不少: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如果连平常对人的恭敬都做不到,也就真的是不可理喻了。

孟子教导我们要遵守礼,礼学也是我们一生中必学的一课,让我们尊礼守礼。

是非之心

孟子告诉我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就是人要明辨是非,孟子定义为智

在当时社会大动荡的环境里,孟子提出了“智”的观点,其观点在当今我们依旧受用,可见其观点在当时的先进性。

孟子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对于是非问题,当今的社会看起来处于一种“逆发展”的状态,道德的缺失开始让人们对于“扶不扶老人”“买不买国内产品”“帮不帮路边乞丐”等问题上总要犹豫再三。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我们首先要具备一定评判是非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燃烧的火或流出的泉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在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要秉持着四心,做一个有品德,知廉耻,晓情理,明是非的人。真理永不过时,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启迪和指导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