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培养了多少人

如题所述

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共培养了20余万干部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12月中央任命林帅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帅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1937年1月,“红大” 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为加强敌后干部的培养教育,抗大除总校外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十所分校。1938年12月,建立第一、第二分校。一分校校长何长工,校址在晋东南,随八路军总部活动。二分校校长陈伯钧,校址在晋察冀边区灵寿县。

1940年1月,在延安设立第三分校,校长许光达。同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设立第四分校,彭雪枫兼校长。9月在盐城成立第5分校,陈老总兼任校长和政委。11月在太行武乡成立第6分校,校长刘忠,政委黄欧东。

1941年7月在晋西北兴县成立第七分校,校长周士第。同年5月在安徽天长县成立第八分校,校长张云逸兼。

1942年5月在江苏南通县成立第九分校,粟裕兼校长。同年春在鄂豫皖区成立第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长和政委。

总校的历史变迁

1937年8月,林帅离校,总校工作由教育长罗瑞卿主持,后罗任副校长,许光达任教育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9月,抗大总校由罗瑞卿率领东迁,迁到晋察冀边区灵寿县。1940年2月,又迁到太行山武乡县,靠近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

1940年6月, 罗瑞卿调任第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由军委副参谋长滕代远调任副校长。1941年1月总校迁邢台。为保存干部,1943年3月, 总校重返陕甘宁,驻绥德。滕代远已调十八集团军总部任职,何长工代副校长,张际春代政委。

不久,与驻延安的由抗大三分校改编的军事学院,抗大第二、第七分校合并,徐帅任抗大校长,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任副校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全面抗战八年,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从1936年6月至1945年8月共办了8期,共收学员29000余人;抗大总校、分校共培养了20余万干部,为抗日战争及后来的解放战争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战胜利后,抗大总校于1945年10月迁至黑龙江省北安,不久转到齐齐哈尔,改名东北军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