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乎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相当于“于”,比。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

原文节选如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如下: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作品赏析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06
解答:
“乎”在本句中意为:“比”
分析:
“乎”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当它用作介词的时候,相当于“于”,在各类文章中会有不同翻译。而您提供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一句出自韩愈的《师说》。整句话可翻译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拓展:
“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思:
【一、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
a,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b,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于国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如: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⑤用在句中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文意,有不同翻译,如:在、比、对等】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第2个回答  2016-09-20
其,代词,他。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
固是:固然,本来的意思。
此句意思是: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第3个回答  2017-04-01
“固”是“本来”的意思。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意思是:
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第4个回答  2017-04-01
“固”是“本来”的意思吗:是的。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