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现在学校每年都要换老师,好吗

如题所述

这样不太好,老师和学生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了默契,老师知道学生如何才能学进去只是,学生也熟悉老师的教学方式,换了新老师会打破这一平衡,所以还是固定一个老师比较好。

1、更换教师后,新教师的知识传递方式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会因教师的更换而脱节,从而导致所学知识缺乏整体的连贯性。前教师与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会导致学生知识连贯性的中断,知识的有序提高。

2、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要求学生有一个转换和接受的过程。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彼此熟悉了,感情加深了,尤其是学生已经熟悉了老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一旦换了,学生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熟悉和适应。对于一些适应性比较差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换老师的原因:

1、当代课老师到了退休年龄,他只能得到一个新的老师。

2、学校里少的是在老师,多的是不在老师。有很多非注册教师的流动率,因为学校给的工资低,没有协议限制,只要他们找到一所好学校,他们就会辞职。

3、由于学校的扩招,主课老师很少,只能让其他代课老师临时上课。

4、有一些老师怀孕孩子,病假,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孩子不熟悉现任代课老师,然后熟悉新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一般不会每年换,建议和学校沟通

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这样,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一个自觉的历史时期。

据考证,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马车,书——---阅读,数——---算术。

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科举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读书人获得了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几乎专门服务于科举考试,教学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全新的教育体系,普通民众及其子女普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人们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以形成规范的本科教育.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8-30
其实我觉得是不怎么好的。毕竟同一个老师习惯了不是么,再换一个新的老师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就又不一样了,学生估计很难适应的。这是我身为一个学生的个人理解吧。当然老师也是要分好坏的不是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02
这样频繁换老师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