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面的胀缝、缩缝和纵缝是怎样设置的?

如题所述

纵向缩缝:当一次铺筑的宽度大于4.5m时,应增设纵向缩缝。纵向缩缝可采用假缝加拉杆型。设置拉杆,可以防止板块横向位移使缝隙扩大,拉杆应设置在板厚的1/2处;

在缩缝上部设置的槽口,一般应在混凝土浇筑后,并达到一定的抗压强度(碎石混凝土为6.0~12.0MPa。砾石混凝土为9.0~12.0MPa)时,用切缝机进行切割,或在混凝土浇筑时振人木条。

槽门深度要适中,过浅,则混凝土截面的强度削弱得不够,从而不能保证以后的开裂发生在接缝位置上;过深,则不规则断裂面面积过少,接缝传荷能力降低。根据经验,槽深—般为板厚的1/4—1/5,槽口宽度根据施工条件,宜尽可能窄些,通常为3~8mm。

设置胀缝:在胀缝处混凝土面板完全断开,因而也称之为真缝。胀缝的设置目的是为混凝土板的膨
胀提供伸长的余地,从而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压应力。

胀缝的构造。胀缝必须贯穿到底,缝壁垂直:缝宽为2.0~2.5cm,在板厚的中央设置传力杆。传力杆的一半以上应涂沥青或加塑料套,并加长10cm的小套子,套底和传力杆头之间留3cm的空隙(用纱头填)。

其下部设接缝板(木板涂以沥青),上部3~4m范围内灌填缝料进行封层。同结构物相接处或与其他公路交叉处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采用边缘钢筋型或厚边型:设置胀缝,给施工带来不便。同时,由于施工时传力杆设置不当(未能正确定位)或封缝。

胀缝的规定

使用经验和观测资料表明,胀缝间距较短的路段(100m以下),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胀缝缝隙增大,使依靠集料嵌锁作用的接缝传荷能力大大降低;且因填缝料难于保持其效能,砂石等杂物便易于落入缝内,造成接缝区的混凝土在膨胀受阻时产生碎裂破坏,或者拱起。

少设(加大胀缝间距)或不设(仅在同结构物交接处设)胀缝,一方面便利了施工,另一方面约束了板的位移.减少了接缝缝隙,使传荷能力增加,错台、碎裂和拱起等病害减少。

因此,胀缝只设置在以下场合: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筑物处;与柔性路面相接处;板厚改变处;隧道口;小半径平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纵坡变换处。

在邻近构造物处的胀缝,应根据施工温度至少设置两条。除上述位置以外的胀缝宜尽量不设或少设,其间距可根据施工温度、混凝土集料的膨胀性并结合当地经验具体确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