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核酸检测机构出“假阳性”报告,此事凸出了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疫情期间,多地核酸检测机构出现“假阳性”报告,诸如此类的核酸报告“失真”事件凸显了个别核酸检测机构核检工作存在着失误。

假阳性指的是患者并未患此疾病,但是检查结果呈阳性或者弱阳性。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造成“假阳性”原因应该是比较多的。

比如说提取的标本这一块,有咽拭子,肺泡灌洗液,血液等等。不同的标本,检测敏感程度也不一样的。

其次,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之举。

一旦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疑,这势必会消解居民对防疫工作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到政府在防疫工作上的总体布局。此事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必须要彻查。

由于全国多个区域要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为加快检测速度,不少区域引入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检测区和检测规模扩大的同时,逐渐出现了对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的质疑。在有关部门的监管督查下,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不专业问题,比如:核酸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无序等。

“假阳性”的背后

“假阳性”事件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个非阳性的人一旦因为“假阳性”检测报告而被拉到方舱隔离,那么他“不是阳性也要变阳性了”。如果把防疫作为一场战斗的话,“核酸检测”报告其实就像是指挥棒,指挥棒不准的话,那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针对“假阳性”事件,有人是检测的认定标准的差异化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送检的过程不够规范化,导致样本被污染或者登记错误等;更有人认为检测机构为了追求报告速度,在大筛期间对一些报告没有复检就直接上报了。

最后不管是哪一个原因,我们都需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各部门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打起精神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15
1.按照业内人士分析,核酸检测“假阳性”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采、送、检”操作不规范,中间出现样本污染或登记错误问题。
2.有的是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在实践中,检测机构使用的试剂方案不同,对弱阳性的判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还有的是因为在大筛期间,为追求出报告速度,一些机构对阳性结果没有进行复检就直接上报了。
第2个回答  2022-05-15
凸显出来了现在部分机构还是知法犯法,不是在疫情之下还是昧着良心做生意,他们不讲诚信,机构管理不严格,民众不举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