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是外国银行入侵所导致吗?

如题所述

不是。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总统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试图抑制民主的做法最终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力量。叶利钦总统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11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进入12月,围绕着苏联命运的斗争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大势已去,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9
  苏联解体不是外国银行入侵所导致的。
  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是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苏联的一些干部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为防止成为赫鲁晓夫第二,勃列日涅夫大量提拔和任用自己的亲信,他选人的标准是对他个人最大限度的忠诚可靠,其班子的绝大部分是他童年的伙伴或同学、同乡、亲戚。苏联国家机构臃肿,官僚特权阶层庞大。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第2个回答  2015-10-04
也有这方面,他们偷苏联不少钱。但只是其中一点。最关键是美国联合产油量大的国家油价暴跌,苏联又花大量金钱去应对美国太空大战计划,国家经济最终衰落。才解体的
第3个回答  2015-09-26
苏联是多民族的政体组合,利益不同,就会有分歧,最后不欢而散。
第4个回答  2014-07-14
是外国银行,梵蒂冈天主教组织是最有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