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说的“内卷”是什么意思?内卷一词是咋火起来的?

如题所述

内卷说白了就是内部竞争的意思。内卷是从内卷化演变出来的。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属于,是用来描述农业问题的,值得是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但是现在被很多大学生内涵了,用来代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举个例子来说,就有点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

一、内卷的事例。

可能上述的解释比较专业化一点,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明确一下。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已经有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能成行,这样就引起了考研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是一种内卷;此外,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多用来指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和对人的精神摧残和打击。

二、内卷的来源。

内卷的大火来源于一篇爆款网文,《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在这篇网文中,作者谈到了清华和北大两个学校的内卷现状,在作者充满了担忧的情况下,下了一个结论:

“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并不是说现状的孩子们比较矫情,也不是他们过早的发育出来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培训班鄙视链”“学区房排位赛”之类的教育军备竞赛万众参与,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内卷”。

三、内卷的主要原因。

内院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等。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个体的“收益努力比”下降这样的一种现象。也可以看做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如果想避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就要走科技创新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3

“内卷”,说白了就是竞争。
比如,现阶段很多人都想出国留学,但名额只有那么几个,因此考研/保研竞争就会非常激烈;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


相对来说“内卷”是具有负面意义的,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
“内卷”更多的是量的比拼。

“内卷”这一词最早出现,是由于清华学霸的几张图片。图片中,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


图片流传开来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议,“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也登上热搜。这些图片正印证着一句话:比我们优秀的人往往比我们更努力。可是,这样的努力真的正确么?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学很常见,不要以为经历过高考就可以放松了,真正的竞争在大学刚刚开始。


“内卷”其实就是一种内部竞争,这在好的学校更容易体现,毕竟僧多粥少,大家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来努力来争取已固定的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拒绝“内卷”,有效学习。

小凯是来自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他认为“内卷”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非常普遍: 
“最早,可能我学了一个小时,我的同学学了一个半小时,后来他比我多考一分。现在,我的同学学了5个半小时,我没有办法,学了5个小时,最后他还是比我多考一分。从结果上来看,什么都没变,但是我们都被卷入了这样的生活。”

从小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和自己的同学存在一种竞争式的攀比,比的不是谁学习好,而是比谁学习的时间长。


当然,也会有人认为学习时间长就代表用功,可是你希望自己的努力是建立在和别人攀比的基础上的么?这样的话大家追求的只是那个“量”,只要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就可以了,无所谓其他?


这样只会一步步消耗自己的精力,到最后很可能陷入到死循环中,所以我们不应该存在这样的攀比心理,相反应该自己去有意识的思考,不要让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

第2个回答  2021-11-25

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的网络词汇出现在大家面前,就比如说前不久在大学生里面很火的一个的一个词“内卷”,一定有好多小伙伴好奇这个词的意思吧,下面跟我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内卷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最终的形态后,没有再多的形态和空间再转化为新的形态,所以经常在内部变成更复杂的现象。内卷原来常用于社会学,是用来描述农业问题的,但是内卷在网络上的通俗意思却是内部竞争,内部攀比。因为所处的环境都是一样的,所以想通过竞争来比出谁更优秀,由此有了“内卷”的由来。大学里内卷现象挺多的,比如在同一个班级,因为学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所以都会比获取的证书之类的。在国际形势不好的形势下导致了许多学生没法出国留学,所以考研和保研的竞争就会越来越大,就形成了一种内卷。而对于经历过高考的我们来说,高考分数就是内卷最好的证明,每一年的高考分数都在上升,尤其是上清华北大的分数,越来越高,我去年参加的高考,当时上清华的分数是700多分,虽然每个省考清华的分数都不一样,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说都是七百多分,而在前几年六百多的分数就可以上清华北大,所以可以看出来现在内卷的形势越来越激烈了。

那内卷一词是怎么火起来了的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内卷最早是出于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图片内容是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在宿舍床上铺满了一大摞的书,有的人边骑车边用电脑写论文,这些图片最开始是在清华北大之间的学霸之间流传,后来“清华卷王”一词就登上了热搜,就出现了“内卷”一次的梗。简而言之就是内部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我们考试的时候写作文,因为都想得到最高分,所以字数会远远超过他本身规定的字数。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内卷”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好像都忘记了事情本身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的人朝着读研和考博的目标出发,也越来越多的人被挤了下来。在门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所有人都会经历内卷,以至于在最后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有人开始鼓吹努力没有用。我们要把内卷和真正的努力分开,内卷只是在重复低效的努力。而永远不变的应该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我们会在路上不断迷失自己,但也不要因为内卷就失去了原来的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只会跟别人竞争的机器,我们要有真正的努力,那努力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06

其实就是“内部的恶性竞争”,举个例子,大学学校里一个班级里有很多大学生,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字数在1500字左右,本来大家可以写1500字就行了,然后老师可以看同学们的写的内容打分,因为字数都满足要求而且都差不多1500字,但是呢,A同学就想:我的内容写的不太理想,我可以通过提高文章字数,来表现我的认真努力,我写3000字,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老师肯定会多给我一点分的。然后,后来B同学看见了A同学这么做,然后自己也学A同学,自己也写了3000字,以此类推,大家纷纷效仿,于是这个班级的作业字数就从老师规定的1500字潜移默化的变到了3000字,在老师看来,同学们的字数都还是差不多一样多的,所以最后还是按内容进行打分。最后每个人多写的那些字纯粹是浪费精力,毫无作用。也就是大家要完成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因为标准一样,最后实际分数还是差不多的。这就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内卷行为。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比如大会堂桌面上摆的几千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内卷现在已经普遍存在了,只要涉及到利益,就在内卷行为,究其原因还是资源有限,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通过努力竞争,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导致了恶性竞争,也就是内卷加剧!

我们要记住内卷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在内卷环境中做自己呢?1.认识到内卷的环境很难受,但是可能是最熟悉安全的2.在内卷中保持觉察,保留空隙3.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终点的道路有很多条,没必要跟随大流,和他们抢一条跑道,有时候其他的路可能会更好走

第4个回答  2020-12-07
大学生口中的“内卷”应该是内部竞争的意思,这个词最早是用来表示农业的一个词,它也是在近几个月在网络上突然火起来的,用来表示考研保研或者是各种竞赛的内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