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孙权后期残忍对待陆逊?他犯下了哪两个错?

如题所述

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而陆逊则是江东四大豪族(顾、陆、张、朱)之一。与曹操、刘备的寒士出身不同,孙坚出身并非寒族。孙家在江东的立足也有赖于当地豪族世家的支持。

作为其子的孙权自然也要借助当地豪族世家的帮助以稳固自己的权威。面对前来投靠的陆逊,像这样既有身份又有才能的人,孙权当然将其会收入麾下。但是为什么孙权在后期对陆逊那么残忍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分析。

第一从孙权前期、后期是如何对待陆逊的角度来分析。

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也正因陆逊有如此才能,孙权就萌生出将其与自己牢牢"捆绑"的方法——将孙策之长女孙氏即自己的侄女嫁与陆逊为妻,使得陆逊成为其心腹。而且孙权对于陆逊的评价也是"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但其后期却与前期的思维和做法大相径庭。虽然孙权承认陆逊的才能,但这也不能代表他日后不会猜忌陆逊。孙权本身其实还是十分有心计的,否则陈寿也不会在《孙策传》评价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更可况孙策的后代只是终身为侯,对待亲人尚且如此忌惮,对于已经出将入相,又深的朝中人心的陆逊又怎不会心生不满,以至于陆逊悲愤而死呢?

第二,从陆逊功高震主,孙权受到其牵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

由历史记载可知,陆逊在吴国的官职十分的高。位至大都督,后来又被拜为丞相。手握重权,又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就连魏、蜀两国也都十分忌惮陆逊,在《三国志》中,刘备曾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更可况陆逊除了有高超的军事才能之外,其本身也是江东四大豪族之一,手中既握有东吴大部分兵马,又有豪强世族给他当后盾,孙权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的牵制。且一旦陆逊造反,孙权是否能招架得住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历来功高盖主之臣无一不是每位封建君主的心头病,孙权自然也不能例外。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自始至终都忠心耿耿,但这并不能使孙权的猜忌有丝毫的削减。从其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杀亲近陆逊的吾粲等行为,我们就不难知道孙权的真实意图,可见孙权对陆逊的防备和薄情。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第三,从陆逊参与立嗣之争,孙权为身后计考虑的角度来分析。

上文也曾提到,孙权在前期时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之女嫁与陆逊。或许在陆逊没有功高盖主之前,这将会是一个联络部下的不错的做法。但本来孙权登上帝位,不顾哥哥孙策生前的嘱托,就已经辜负了孙策。若是陆逊借口孙策之脉(其妻为孙策之女),萌生反意,孙权自然是难以招架的。但明显陆逊是不会这么做的,只是孙权不能明白而已。

且如《三国志》所言:

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陆逊三番四次的直谏,不顾孙权的面子。自然使得久居帝位的孙权气愤不已。而陆逊虽然一直坚定的支持太子党,但孙权仍对此疑惑不已。而且孙权也考虑到了日后嗣主继位,对于枝繁叶茂的江东大族难以驾驭的情况,自然会选择以残忍的态度对待陆逊。

从上文提到的这些角度,我们不难知道,孙权对陆逊如此残忍薄情,不仅仅是因为陆逊本身难以适应君主的生存法则,更是因为孙权自身对陆逊的猜忌和对身后之计的考虑。或许孙权在前期对待陆逊是真心诚意的,但是日后的事谁也无法保证。就像孙权和陆逊一样,一个为孙权赴汤蹈火,一个为东吴殚精竭力,一个不忿而亡,一个也未料到东吴最终还是拱手他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