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堂制度的改革对科举制的影响

如题所述

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2.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
3.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再是空洞无用的儒家经典,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 众的整体素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2.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
3.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再是空洞无用的儒家经典,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 众的整体素质
第2个回答  2022-11-22
清末学堂制度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
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
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
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
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
化。
改革在教育领域颁布了许多重要法令,其中重要的有1901年的“兴学诏”和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除此之外,还有1905年的“立停科举以广
学校诏”等。从这些章程内容来看就不难发
现其主要讲述的是向西方教育制度学习的
内容,都是以西方教育体制为根据,详陈利
弊。科举的废除,新学制的实施就是这一
特点的体现。新学制的实施,扫除了近代学
堂的兴起障碍,从而迎来了中国教育史上繁
荣的景象。同时,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新学
制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办学逐渐向纵深发
展。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新的教学内容也大
量引进。中小学堂增加了外国语和理化以
及体操和乐歌等课程:大学堂所授内容也
有所改变,其大部分为近代科学和部分的
汉化学科。至此,在清末时期初步形成了
我国近代学科体系的基础。在清末教育改
革时期为了弥补新教材的不足,各地又翻译
大量西方著作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
也做了一些改变,当时普遍采用的是近代
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从清末新政开始到
辛亥革命的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改革,一
套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
虽然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维护真
自身统治,企图用“西学”来挽救走向没落的。
封建统治,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向近代化迈
进。但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实践和探
索,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且也推
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22-11-25
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2.
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
3.
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再是空洞无用的儒家经典,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 众的整体素质。
4.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在中国,中国社会观念的基础是
第4个回答  2022-11-22
新式学堂作为当时人们迫切改变落后局面的工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停废,是历史滚滚向前车轮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