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昌市西湖区简介

如题所述

  2.1 历史沿革

  西湖区是南昌市的老城区,有2200多年历史。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命颍阴侯灌婴“渡江定豫章郡”。灌婴渡江后定南昌为郡治所在地,设豫章郡和南昌县,翌年始筑“灌婴城”,后改名南昌。晋代,南昌城由“灌婴城”迁至东湖以西,南塘以北,赣江以东。唐初重筑新城,境内繁华街段——中山路、船山路、系马桩、永叔路属新城部分;唐贞元十五年(799),洪恩桥将东太湖分隔成东西两部分,洪恩桥以西谓之西湖,西湖区名因此而得。

  西湖区作为南昌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建造和遗存了众多的历史建筑群,形成了含有相当数量的、并记载着真实历史信息的历史建筑和风貌的历史地段,历来街巷纵横,蜿蜒曲折,既多又密,工商学官汇集。在清代,南昌城内大街小巷布局就井然有序。清康熙年间,城内街巷已有东、西、中大街,广润门、进贤门、顺化门大街,以及翘步街等32条街道和合同巷、筷子巷等19条街巷,只是当时的街巷比较狭窄;清乾隆年间,境内有铁柱宫横街、普贤寺前横街、豫章书院前大街、进贤门外直大街等,街道依然狭窄,麻石泥土路面居多。新中国建立后,路面逐步改善,拓宽、取直、延伸,路面数次变化,现多为水泥路面。以城门码头、工商作坊、府衙书院等命名的众多地名,今仍沿用。改革开放以来,城区建设迅速发展,出现数十个新地名,同时,一些原小街巷,因房屋拆迁或道路扩建,逐渐消失。现全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全区设100个社区、12个行政村。人口近60万(含流动人口)。

  2.2资源禀赋

  2.2.1地理特征

  西湖区是南昌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境处赣抚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4。C,年平均雨量1600~1800mm,年平均无霜期291天。辖区地势平坦,最高点海拔27.4m,最低点海拔18.9m,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34.5km?,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9%,抚河由南向北注入赣江。全区辖绳金塔、桃源、朝阳洲、广润门、南浦、西湖、系马桩、十字街、丁公路、南站10个街道和桃花镇1个镇,截至2004年底,常住人口43万。

  2.2.2 人文特征

  2.2.2.1 悠久的书院文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句王勃在滕王阁上为南昌引吭高歌的名言,现已被人们广泛运用。南昌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文人云集,尤其走进西湖区的古老街巷,这种浓厚的人文气息便会扑面而来。最能透露南昌人才辈出求学蔚然成风的历史印记,无疑是西湖区书院街一带的古建筑,因为名声显赫的南昌三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现址为南昌十八中)曾矗立于此,康熙年间全国有两百名学士曾来此讲学,可见古代的学风之盛。书院街一直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很多收藏家在此居住,动乱时期收藏家也会经常招待文人留宿家中,讲文论古鉴赏文物。在解放前有家余姓的收藏家是南昌最大的收藏家,每天都要聚集数十名文人在家,只要有文人造访都愿意接待,一时间附近省市的文人名士都慕名而来,就因为这样在动乱的年代南昌习文之风也没有衰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十年间,从这条散发着浓浓书香的豫章小巷里走出了著名的画家、书家、作家、音乐家、诗人、学者、医生约20来位。

  2.2.2.2 厚重的万寿宫文化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所特有的道教文化——万寿宫文化,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许真君清正廉明的爱民风范,救灾祛患的救世精神,舍身为民、铁柱镇蛟的英雄气概以及净明忠孝的道德教义,长期以来,在江西民间有着极其崇高虔诚的信仰,因而自东晋起,江西先人就广建祠庙供奉纪念他。唐宋时期,随着江西在南方的昌盛,江西的商人和移民不断向湖南湖北和云、贵、川一带迁徙繁衍,万寿宫也随之在这些地方建立。可以说,江西先人到了哪里,万寿宫就建到哪里,万寿宫也因此成为赣人在外地的活动场所。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衍变成为赣文化象征和展示赣文化风采的窗口。遗憾的是,南昌万寿宫整个建筑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所以抢救以万寿宫为载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尤显迫切与必要。

  2.2.2.3 浓郁的商业文化

  翠花街、广润门一带则是历史上商贾云集的地带,自古至今这里都是南昌市商业最密集的地区;棉花市、带子巷和筷子巷则是手工业生产加工较为集中的经营场所,小商小贩亦汇集于此。

  位于合同巷的南昌总商会反映了南昌本土近代的工商业文化。清朝后期,各商帮之间有很多业务往来,于是在地域性会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行业性的会所或者某某堂,把各地的会馆联合起来,跨行帮的事情可以在这里商量,行帮内的事情仍在会馆内部商量。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学西方的商会,只要把会馆的牌子一改就行了,但内部的规矩还是本土的文化,只是换了一块牌子,中国的近代化本身有自己的土壤。

  2.2.2.4 独特的赣派建筑文化

  此外,西湖区还拥有几处较有历史渊源的民居建筑,如位于合同巷的罗氏老宅,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罗英曾在其内居住;解放以前的金融界开明人士包金坡所建的包家大屋;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干从濂以军功显赫受到乾隆皇帝的奖赏而创建的干家大屋等。

  2.2.2.5 多姿的外来宗教建筑文化

  随着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西湖区也出现了一些外来宗教建筑,如现存的松柏巷的天主教堂、醋巷的清真寺等。

  2.2.3 区位特征

  2.2.3.1 交通区位

  解放前至今,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均在西湖区境内,境内为全市陆路交通的枢纽。又由于濒临赣江、抚河,本区历史上也是水运的中心。区内交通发达,105、316、320国道和京九铁路贯穿全境。老福山立交桥像一条彩虹飞架南北,司马庙立交桥、八一大道、沿江大道、抚河大道、洪都中大道、南昌大桥环绕市区。

  2.2.3.2 市场区位

  西湖区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南昌市的中心城区,处在国家大交通格局的重要枢纽上,形成了连江达海、沟通八方的大区位优势,一个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有利于西湖区对接长珠闽、连接港澳台、融入全球化,加强与国内沿海和境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经济文化市场化的进程。

  2.3价值评价

  2.3.1 传承历史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载体

  西湖区是一个日益繁荣的商贸大区,又是一个适宜居住的休闲新区,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城区,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城区。2200多年的历史文脉值得珍惜,也不容忽视。现代文明只有在继承历史传统文明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因此,在城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把发扬现代文明和传承古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建设结合起来,对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持城市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的延续性,确保西湖区城区的特色与个性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通过它的过去更好地认识其现在,把握其将来,把西湖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经济强区和文化大区。

  2.3.2挖掘南昌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南昌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牌

  西湖区历史地段街巷密集,内蕴深厚,每条街巷的命名及渊源与南昌市的变迁和形态特征密切相关,街区内保留的历史建筑类型多样,有民居、店铺、寺庙、会馆、作坊、古井等,充分体现出历史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和城区文化的多元性。通过对西湖区历史地段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有利于西湖区打造“十大文化品牌”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使西湖区成为省会南昌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南昌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南昌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牌,进一步繁荣南昌市的文化旅游事业,促进南昌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