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学术界把这种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也称为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有两种情况: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 张衡传》

2.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3.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啊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比如:“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这句话中,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和它的宾语“城北徐公”构成的介宾结构,它应该在疑问代词“孰”的前面,但句中将它放在了后面,就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介词(preposition 简写prep.)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

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4.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