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北江,古称溱水,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主流流经广东省南雄县、始兴县、韶关市、英德市、清远市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于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干流长573公里,平均坡降0.7‰,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流域部分跨入湘、赣二省。北江平均年径流量510亿立方米,径流深为1091.8毫米,干流在韶关市区以上称浈江(也称浈水),韶关以下始称北江。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等。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广东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北江 所属水系 :珠江水系干流之一 流经地 :信丰、南雄、英德、三水等 干流长 :573公里 平均坡降 :0.7‰ 集水面积 :52068平方公里 河段别称 :浈水(上游)溱水 发源地 :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 省级河长 :邓海光 
水系构成,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流域概况,水文特征,治理开发,

水系构成

北江水系,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主流流经广东省南雄县、始兴县2县至韶关市,再折向南流经英德市、清远市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于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干流长573公里,平均坡降0.7‰,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干流在韶关市区以上称浈江(也称浈水),韶关以下始称北江。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等。

上游段

干流 状况 在韶关市沙洲尾以上为上游,称浈江。河长21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9‰。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山地丘陵,间有小部分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从上游乌迳以下,到墨江口,河岸两侧平均10公里以内为100米以下的丘陵地,10公里以外则是山地。河谷多为V字形。 主要支流 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 墨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由南向北流,于始兴县上江口汇入浈江。集水面积1367平方公里,河长89公里,平均坡降2.38‰。 锦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省崇义县竹洞凹,由北向南流,于曲江县白芒坝汇入浈江。集水面积1913平方公里,河长108公里,平均坡降1.71‰。仁化县站(集水面积14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989.0毫米,年径流量14.6亿立方米。在仁化附近有丹霞地貌。 武江,也称武水。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东流入广东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汇合,集水面积7097平方公里,河长26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91‰,分水岭最高达1902米,黎市站(集水面积69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863.5毫米,年径流量60.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95.8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37吨/平方公里。坪石以上河床较开阔,坡降不大,坪石以下为峡谷地带,其中乐昌峡长50公里,两岸峰高岭险水流急,到乐昌以下河床较宽广。主要支流有南花溪。

中游段

干流 状况 韶关市沙洲尾至清远市飞来峡为中游,河长17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125‰,河谷多呈U字形,河道一般顺直,也间有4个峡谷,即:清远上游的飞来峡,长9公里;英德市波罗坑至连江口之间的盲仔峡,长6公里;在英德黎洞和清远横石之间有香炉峡和大庙峡,两者之长均不足100米。河面平均宽度达400米左右,在盲仔峡及飞来峡,枯水期水深达20—30米;而有沙洲的河道,水深常不足1米。在英德有宝晶宫大溶洞。 主要支流 本段沿河接纳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 南水,处北江右岸,发源于乳源县安墩头,向东南流,于曲江区孟洲坝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489平方公里,河长10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83‰。 滃江,北江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广东省翁源县船肚东,纵贯翁源县,于英德市东岸咀汇入北江。干流长173公里,集水面积4847平方公里,含翁源县全境和英德、新丰、佛岗、曲江、连平等县的部分地区。 连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连州市三姐妹峰,干流向东南流,经阳山县、英德市,于英德连江口镇江口咀村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0061平方公里(北江最大支流),河长27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7‰。

下游段

干流状况 飞来峡至三水县思贤为下游段,河长8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815‰。此段已处平原区,河面宽阔,两岸多堤防,60公里长的北江大堤就处在本河段的三水县境内。 主要支流 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 潖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佛冈县通天蜡烛,向西南流经清远县,于清远江口汛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386平方公里,河长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74‰。大庙峡(集水面积4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458.5毫米,年径流量6.88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牛头水、四九水、龙南水等。 滨江,处北江右岸 ,发源于清远市大雾山,向东南流至清远飞水口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728平方公里,河长100公里,河道平均坡 降0.81‰。珠坑站(集水面积160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515.3毫米,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 绥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山县擒鸦顶,向东南流经广宁、四会县,于四会市马房汇入北江,集水面积7184平方公里,河长22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25‰。石狗站(集水面积636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094.8毫米,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怀集县城怀高村以上称中洲河,与马宁水汇流后始称绥江。上游怀集一带是一大片平地,怀集以下进入峡谷区,至下游四会一带则是平原。主要支流有凤岗水。

流域概况

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其上游浈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在韶关与武水汇合后,始称北江,然后在三水市的思贤滘与西江相通,流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由虎门出海。北江思贤滘以上流域面积为 46710km2(广东省境内 42930km2),干流总长 468km ,河道平均坡降为 0.26 ‰,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只是出飞来峡后才逐渐平坦。 北江流域内有韶关、清远、佛山三市,总人口 1258 万人,国民生产总值 3740 亿元。 北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季风影响显著,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大气环流随季节变化,夏季盛吹东南风和偏南风,冬 季常为北风和偏北风。四季的主要特点:春季阴雨,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水气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常有热雷和台风雨;冬季低温,雨量稀少。

水文特征

北江干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一般枯水期(10-3)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5%左右,汛期(4-9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5%。北江干流及各支流的发育,受流域内弧形山地及谷地控制,在同一弧形谷地内两侧的支流德高往往在相距较近的地段汇入北江,致使北江洪水同时集中,具有涨势迅猛的特点。 丰水期径流量以6月为最大,约占年径流量的20%,枯水期则以1月为最小,仅占年径流量的3%左右。 北江流域背靠南岭山脉,正处在山脉的向风坡,加之河流水系呈阔叶脉状分布,洪水汇流集中迅猛,洪水暴浇暴落,峰高量不大,范围广但历时长,洪水过程大都呈单峰型或双峰型,复峰型的洪水过程较少,每年汛期发生洪水3-4次。一般4-7月份出现洪水的机会多,为北江的主汛期。

治理开发

北江作为五岭南北重要航道和水上交通线,在秦汉时期就已得到利用,自古就有“大使道”之称。当年秦汉进军岭南,下浈武二水,顺北江直取番禺(广州)。《史记·南越传》载“楼船将军(杨仆)将精卒先陷寻峡(今飞来峡),破石门”可以为证。从那时开始,在北江流域就已有了人类治水的历史记载。 早在汉代,当地建设了水利设施连州“龙腹陂”。龙腹陂,位于广东连州镇龙口村,源于连南县的老婆陂,为东汉末年袁氏家族所建。公元196年,袁氏族人在今连南三江至连州龙口一带开拓良田,修筑水渠,筑成“龙腹陂”,从此利泽千秋。作为北江流域秦汉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龙腹陂历经1800余年,至今仍造福于民。 到唐代,名人元结建设了连州海阳湖。是唐代人工湖。海阳湖位于粤北巾峰山以南低洼地带,是有文献记载的连州古代名胜之一。元结依据地形凿挖筑岛,广蓄泉水,用工程量最少、最经济的方法,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50年后,连州刺史刘禹锡又对海阳湖进行疏浚扩充,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引入中原与江南园林艺术,在海阳湖打造了吏隐亭、切云亭等10个景点,还亲自为每处景点赋诗一首,合为《海阳十咏》。后因人口激增、百姓在湖边造田而消失。 在宋、明时期,北江这一带地域已开始筑堤防御洪潮。北江堤防工程始建于宋代。据《北江大堤志》记载,1272年(宋咸淳8年),因北江连年洪水,沿江人民就开始在芦苞至黄塘间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堤防,旧称“榕塞西围”,这是北江大堤的原始堤段,也是宋代珠江三角洲分布最北的堤围,北江的治水文化也由此进入鼎盛。明代以后,珠三角河道淤浅,除了影响航运,还使水患增多,因而在明清时期,北江流域水利防洪有了更大发展。清远市的石角围(今北江大堤石角段)就始建于明代,名为清平围。这些堤围至清初虽是分散未成为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规模,其防护范围更广,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州的防洪安全。清朝时,北江大堤是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到民国时期,随着广东治河处等水利管理机构的成立和近代治水技术的引进,北江大堤地区修筑围垦逐步向联围和统一管理方向发展。1915年,西、北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芦苞涌口未设水闸,洪水沿涌直泄而下,加之大塘至芦苞间堤段多处决堤,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引发了一场在历史上极其罕见、惨重的洪涝灾害。位于佛山三水白坭岗头村的“思德亭”,是一座建立于民国的功德纪念亭,亭子立于樵桑联围旁,碑文记载并印证了三水白坭及南海一带因洪水暴发,三水民众合力兴围治水抗洪的历史,是三水早期治水文化资源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 北江大堤成为完整堤系之前,防洪能力甚低,大堤保护区是历史上洪水泛滥地区,在1915年~1949年的35年间,有1915年、1931年、1947年、1949年等4次大洪水严重决堤致灾。直到1954年12月,新中国对从石角至狮山沿北江左岸的石角围、六合围、榕寨围、魁岗围、大良围、沙头围、量凿围等原是分散的堤围进行筑闸联围和全面整修加固,正式定名为北江大堤。始于2001年的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建成竣工后,抗洪标准全面提升,从此真正成为了珠江三角洲的保全大堤,成为广东的“经济大堤”和“生命大堤”。 21世纪初,飞来峡水利枢纽建成。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北江干流英德市境内,是广东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广东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枢纽兼有防洪、航运、发电、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与北江大堤联合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可以起到滞洪调峰作用,使北江大堤御洪能力达300年一遇标准。枢纽还是国家著名的AAAA级水利风景区,长1826m、高程28.8m的大坝及坝区,科技含量高,文化韵味足,具有较高的水利科技研究、科普教育和观赏价值,是飞来峡独特人文历史与现代水利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 21世纪初,沿江的旅游开发还有连江小三峡。连江,古称湟水,位于粤西北,起源于南岭山脉南坡,集连州、连南、连山、阳山、英德之水,于连江口汇入北江,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故又称为小北江。连江河流经青莲古镇辖区长达15公里,两岸植被覆盖良好,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地势险峻,流急滩险,峡岸岩石高耸,风光奇美,被誉为连江“小三峡”。湟川三峡是小北江风景画廊之精华所在,兼有长江峡谷之奇趣和漓江山水之仙境,峡长2公里,峡宽50米。唐代诗人韩愈曾赞叹“吾州之山水名天下”。唐代诗人刘禹锡贬任连州刺史,游湟川三峡之后,留下“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的诗句。2010年,湟川三峡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AAAA级水利风景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4
北江是珠江流域的一条干流,总长约584公里,流经广东、江西和湖南三省。它发源于江西省上饶市,向南经过广东仁化、佛冈、翁源、乐昌、南雄、武江和韶关市区,最后注入南海。北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流域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近200亿立方米。北江上游山区水质清澈,而中下游城市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治理。北江流域地处南岭山脉和长江中游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河谷地区多山峡和险峻之处,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其中最重要的是丹霞山地区的丹霞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泵发式水电站,年发电能力超过70亿千瓦时,可满足珠三角地区的能源需求。此外,北江流域还有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南雄水库、白石水库等。北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时期的东晋时期就有人沿着北江辗转南下,较早时期的船只则是木筏和竹筏。随着现代交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江逐渐成为珠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南京至广州的铁路、国道105和107线等交通干线均穿越北江流域。总的来说,北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电、水利和交通枢纽。
第2个回答  2023-05-10
北江,也叫北江河,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北江总长度约为468公里,主要由广东省肇庆市、广州市、佛山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等地区流经。北江发源于广西省梧州市龙圩区罗塘山,自西向东流经梧州市、岑溪市、肇庆市、广州市、佛山市等城市。流域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达到150亿立方米。北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主要依靠雨水供应,冬春季节增水,夏秋季节枯水。北江上游山区水源较丰富,中下游则主要受到农业、工业、城市等活动的影响。目前,北江流域共有4座大型水库和数百个小型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与工业用水。北江流域地形多样,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平原,下游为沿海平原,河道则呈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河道沿岸耕地面积较大,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种植业经济。北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北江流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2018年,广东省启动了北江流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加强污染控制,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