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可以让文章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

如题所述

第一、可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用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选用最佳方法.如朱相远的《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说明植物的自养时,就多用比喻句(即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科学道理容易理解.如“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将“根毛”比喻为“原料采集站”,将“叶子”比喻为“食品工厂”,就把绿色植物不同部位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在《死海不死》一文中,作者在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就是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当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一篇说明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但这并不是说在说明文里,就只能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其它表达方式就一概不能用.事实上,在一篇说明文中,常常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丰富文章的语言.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第五自然段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所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所用的表达方式则是议论.这样,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再如周建人在《蜘蛛》一文中描绘蜘蛛捉虫,也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正在挣扎,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了……”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兴味盎然.
第三、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在说明文中,同样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设问、排比、比喻(即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如在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中,对动物进行人格话的描写(拟人)是一大特点.作者把人的动作、情感、态度转移到了动物身上,跨越物种界限,从而达到了某种心灵的沟通.蜘蛛在作者笔下有着与人相似的动作,如“它急忙跑去,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蜘蛛还有着与人相似的心理,如蜜蜂被网粘住时,蜘蛛“用刺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披甲的飞将从网里滑脱时,“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态……文章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帮助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使我们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作者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第四、插入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我们都知道,故事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它可以使本来可能显得枯燥乏味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所以卡尔·萨根在《日本平家蟹》中,先从日本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写起,概括地叙述了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渔民们说,平家武士一直到现在任然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体态如蟹.”这样的开头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那些武士真的在海底吗?他们真的变成螃蟹了吗?好奇心是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作者用巧妙的方式将这把钥匙交到了读者的手中.又如在《死海不死》一文中,为了配合对死海的说明并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引用了“屡淹不死”的传说和死海形成的神话.用奴隶门屡淹不死的传说,印证了死海海水浮力大、咸度高的特征,形象地说明了死海的“不死”的本质特征,使文章更有神奇色彩,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说明了死海历史的悠久.而引用先知鲁特的传说,是为了说明死海的成因.作者运用这个传说,除了使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外,其目的还在于向读者说明人类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者把这两个传说叙述得有声有色,不但科学地说明了死海的特征,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9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文章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