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中辽中杂咏(四首)咏沈阳?

如题所述

陶明浚的渴望和平、安宁心情,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是很有代表性的,与王永江的反对内战,祈望和平的希冀是一脉相通的。辽中的诗人陈和中,在他的四首《辽中杂咏》中,流露着同样的渴求安宁的愿望——

半村半郭一孤城,杨柳成荫夏日清。

每到纳凉消暑日,长街不断卖瓜声。

永安桥外夕阳斜,流水潺湲泛白沙。

回首柳塘深处望,柴扉茅舍老渔家。

蒲河几曲抱城流,长夏林深景最幽。

芦苇重重连数里,渔樵处处起清沤。

长途十里暮天低,草色青青没马蹄。

遥望闾山衔落日,嵯峨如画隔辽西。

辽中县地处辽河下游,辽、浑、蒲三河从境内流过,汇集南下入渤海。这里米香鱼肥,林茂果鲜。蒲河沿岸河柳丛丛,辽河与池塘中鱼虾闪闪。由于民国初年这里战事骚扰相对少些,“半村半郭”的辽中镇稍显安宁,这也正是乡亲们所企及的。陈和中这四首短诗分别描写了辽中当年的地理概貌、风物民俗,展现了辽中这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乡村画图。

第一首诗,诗人勾描的是辽中镇夏日纳凉时节的风俗画面。“半村半郭”,一语道出了小镇特点。“杨柳成荫”,状写小镇环境的清幽。“长街不断卖瓜声”,在夏日纳凉的习俗中点染上这一笔全诗即刻活了起来, 画面顿显有声有色。

清末万泉园

第二首短诗,勾描了辽中“柳塘深处”的一户渔家的宁静生活。“永安桥外”,点出了柳塘与渔家的地理位置。“夕阳斜”,“流水潺湲泛白沙”写出了时间与环境。后两句则如电视的特写镜头一样,由远景到近景,直至特写镜头,呈现出“柴扉茅舍老渔家”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静谧的乡村景观。

第三首短诗,扫描“抱城流”的蒲河及沿岸风光,“几曲”“抱城”,状蒲河流向之特点。“长夏林深”写蒲河边在夏天时景幽林茂之诱惑力。“芦苇重重”,“渔樵处处”以对仗工稳的语言再现以鸟瞰的视角所展示出来的蒲河流域的风物长卷。诗中巧用了多个具有数量属性的词语“几曲”“长夏”“重重”“处处”,把长卷点染得丰满而充实。

第四首短诗,写辽中西接医巫闾山,有着优美如画的地理环境。

首句写从辽中县启程向西跋涉十里天色就已渐晚了,“暮天低”,指暮色笼罩的天空似与地接。第二句写春日草长没过马蹄,非常茂盛。后两句,以“遥望”牵引出“闾山衔落日”“嵯峨如画”的壮丽暮色,流露出对家乡美景的自豪感。

诗人丁晓翁在鉴赏陈和中这四首《辽中杂咏》时说:“宛如四幅清雅别致的彩绘,‘杂’而不乱,各具特色。”确是抓住了要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