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坯体“发霉”现象

如题所述

紫砂壶制作过程中,湿坯干燥初期常出现类似黄梅天霉斑的白色斑点,业内称之为“发霉”。实际上,这是由于湿坯在干燥过程中无机盐类的饱和析出,形成晶体。影响紫砂泥“发霉”现象的生产工艺因素主要有两个:

首先,泥料处理方式的变化。传统上,泥料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雨水会冲走部分可溶性盐分。而现代紫砂厂采用室内储存,粉碎过程中盐分不易流失,导致盐分积累。

其次,水的成分改变。早期,紫砂泥料加水多为天然水源,盐分含量低。而现代,自来水中的聚合物、氯化物和磷酸盐等可溶性盐增加了。在泥坯干燥时,这些盐分析出形成黑色斑点或类似猪皮的凹凸表面。

盐析通常发生在壶体表面与空气接触最多的部位,如中下凸起、口线和盖边线。为避免“发霉”,可以尝试以下策略:一是尝试加入其他溶解度更大的盐以阻止析出,但这不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二是通过自然方法,如增加泥料暴露于雨水中的时间,以及使用纯净水代替自来水,多次冲洗泥浆。

然而,随着紫砂工艺的个体化趋势,泥料处理的标准化和交流不足。对于“发霉”现象的理解和解决,还有待行业内的共同探讨和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