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15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各位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先恭诵第15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论语》中很有意思的一段对话,也是《论语》中一大疑案,古来就有许多人做各种解读,但还是莫衷一是,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明确答案,但通过揣摩思考,还是可以有所收获。

“参”,是曾子的名,“唯”,就是“是”的意思。

这段类似禅宗公案的对话是这样的:有一天在房间里,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传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子恭敬地回答说“是的。”然后孔子就出门去了。在场的其他弟子都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于是就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就解释说,“我们老师所传的道,就是忠恕之道。”

这里有几个问题,从记录看,在场应该不只曾子一人,孔子为什么只对他说?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曾子为什么对其他弟子说“忠恕”就是“夫子之道”?什么是忠恕之道?

我们试着来一一探索一下。

首先 , 在这些弟子中,孔子为什么只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以孔子因才施教、观机施教的作风推测,大概是他 认为曾子够条件了,可以再提点他一下 。曾子虽然“鲁”,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特别踏实,每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时处处认真实践老师所教来修行,如同他自己引《诗经》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尤其在孝道方面,孔子特别给他讲授《孝经》,他最终成为传承孔子学说的主要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就是跟随曾子学习,孟子也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被后世尊为“宗圣”。由此推断,孔子在众多弟子中唯独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看到曾子学修到了相当的程度,可以进一步指导他将所学以一个道理一以贯之。

再者 , 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对子贡也说过类似的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就说,“我当然不是博学强记的人啊,我只是一以贯之。”这里孔子是要点醒子贡,子贡一直认为孔子是博学强记,也就是知道很多的人,所以他自己也努力博学,但却不能将所学全部笃实践行,反而成为评点他人的话柄,所以 孔子经常教诲他要切实笃行 ,此处也是。学的时候固然要博学,行的时候却必须专一精进,就像孔子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以要一以贯之。那么孔子在这里为什么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看到曾子不能将道一以贯之去行持,还是曾子对道一以贯之有所犹疑,特别去教诲,我们虽然不清楚孔子的真实用意,但显然应该也是为了 指导曾子的学修。

再者 , 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这段对话中最有争议的地方,虽然有许多注释解读,但孔子没有明说,或者说后世传下来的记录中没有孔子的说明,所以我们只能 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来解读 。我个人肯定不明白这个“一以贯之”,不仅是因为孔子没说,更主要的是因为,既然孔子是对曾子、子贡才说“一以贯之”,要明白理解“一以贯之”,就要有相当的修学体验,到相当的境界才能明白,所以连当时许多弟子都不明白。我肯定不如当时弟子了解孔子的言教,也没有认认真真切实笃行实践,自然不明白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妄加猜测,只能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所以孔子的这句教诲,对于我就是一个警钟, 时常提醒我,对于儒学自己的修学多么微不足道 。

再者,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 ?答案还是不知道,曾子虽然回答了“唯”,但孔子并没有正面印证曾子的说法;曾子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还只是自以为明白孔子的意思了,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后世就有人认为曾子并不真正明白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我个人则倾向于曾子是明白孔子的意思的,一是因为曾子是个很踏实的人,每日都反省“传不习乎”,怎么会轻易自以为懂呢,不懂处自然会向老师反复请问确认,这在《孝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记录;再就是孔子既然主动对曾子教诲,听到曾子回答后并没有再多问,以孔子诲人不倦的风格,如果他认为曾子还不明白,自然会继续教诲;如果他认为曾子明白了,曾子应该就是明白了,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学修情况都是了如指掌。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孔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对子贡也说过类似的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就说,“我当然不是博学强记的人啊,我只是一以贯之。”这里孔子是要点醒子贡,子贡一直认为孔子是博学强记,也就是知道很多的人,所以他自己也努力博学,但却不能将所学全部笃实践行,反而成为评点他人的话柄,所以孔子经常教诲他要切实笃行,此处也是。 学的时候固然要博学,行的时候却必须专一精进,就像孔子说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所以要一以贯之。那么孔子在这里为什么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看到曾子不能将道一以贯之去行持,还是曾子对道一以贯之有所犹疑,特别去教诲,我们虽然不清楚孔子的真实用意,但显然应该也是为了指导曾子的学修。

2.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这段对话中最有争议的地方,虽然有许多注释解读,但孔子没有明说,或者说后世传下来的记录中没有孔子的说明,所以我们只能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老师说他个人肯定不明白这个“一以贯之”,不仅是因为孔子没说,更主要的是因为,既然孔子是对曾子、子贡才说“一以贯之”,要明白理解“一以贯之”,就要有相当的修学体验,到相当的境界才能明白,所以连当时许多弟子都不明白。老师说自己肯定不如当时弟子了解孔子的言教,也没有认认真真切实笃行实践,自然不明白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妄加猜测,只能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所以孔子的这句教诲,对于我们就是一个警钟,时常提醒我们,对于儒学自己的修学多么微不足道。

3.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

曾子是否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答案还是不知道,曾子虽然回答了“唯”,但孔子并没有正面印证曾子的说法;曾子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还只是自以为明白孔子的意思了,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后世就有人认为曾子并不真正明白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我个人则倾向于曾子是明白孔子的意思的,一是因为曾子是个很踏实的人,每日都反省“传不习乎”,怎么会轻易自以为懂呢,不懂处自然会向老师反复请问确认,这在《孝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记录;再就是孔子既然主动对曾子教诲,听到曾子回答后并没有再多问,以孔子诲人不倦的风格,如果他认为曾子还不明白,自然会继续教诲;如果他认为曾子明白了,曾子应该就是明白了,因为孔子对弟子的学修情况都是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