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云的描写 要有出处 急急急!

关于赵云的描写 要有出处 急急急!
不要弄些没用的过来 我只要赵云的描写 不要事件

转帖]还历史真实赵云先说《云别传》,不要因为《云别传》的出处不明就认为内容不实,裴松之让大家看到的部分是他选择过的内容,再加上《资治通鉴》基本上将裴松之摘录《云别传》的内容都选用了,所以《云别传》被选取的内容的价值是得到史学家肯定的,决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荒诞”的“野史”。 1、年龄 其实不但赵云的生年和享年不可考,就是关于赵云的卒年也是有一定争议的。这又牵涉到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所写的问题。《三国志. 赵云传》说赵云卒于建兴7年,而裴注引用《汉晋春秋》上诸葛亮建兴六年十一月写的《后出师表》上说:“然丧赵云……”。两者时间上有差距。 肯定者中有认为赵云或许死于建兴六年底,而陈寿所记的卒于七年或许是因为葬礼在七年初(如汉献帝死于青龙二年三月,葬于八月)。有的认为陈寿由于缺乏蜀国的史料,参考的资料又不多,所以出自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既然得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以及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摘用应是值得肯定的。 否定者中有认为当以陈寿的《赵云传》为准,所以《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写,是他人冒名。有的认为《诸葛亮集》并未载《后出师表》,其语气也有点不象诸葛亮,因此否定《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不过陈寿写蜀史很简略,就是因为史料不足;《诸葛亮集》也是陈寿所著,自然也是一样的情况)。 雨纹偏向于《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但意见上是折中的,即不否定《后出师表》也不否定《赵云传》,而认为只不过是前者写的时间未必是在陈仓之战前,这样或能解释赵云的卒年问题。至于语气方面雨纹古文造诣太低,倒实在看不出哪里不象诸葛亮。 今记于此,仅供大家参考。 2、择主 其他不说,只说赵云随刘备的时间。 首先雨纹要纠正兄的一个错误,根据《刘备传》及《资治通鉴》记载刘备一投靠公孙瓒就被派到田楷手下,时间应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他投靠袁绍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正月,当年七月官渡之战前离开袁绍到汝南。建安7年袁绍死,建安8年刘备去那里投靠袁绍? 关于此事,雨纹倒认为并无大的矛盾,《赵云传》虽没说赵云曾离开,但也没说赵云不曾离开,而其本传直到当阳才又有事迹记载,或许正好说明赵云曾离开过。《云别传》并未指明云是何时离开的,所以雨纹以为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投陶谦前,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即使赵云早在191年就离开了也不过九年,而赵云很有可能是和刘备差不多时间,即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离开,时间就只有六、七年。而刘备在离开公孙后,只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接任徐州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被吕布袭取徐州,这一年半里较风光;而按雨纹的推测这正是云为兄守丧之时,错过了时机,此后刘备又开始四处流动,只有在投袁绍时离赵云的家最近,赵云才得到机会。 3、募兵 刘备于建安5年正月投靠袁绍,二月袁绍就带大军挺进黎阳,而《刘备传》说:“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正是袁绍身往前线之时,雨纹以为赵云即为秘密募兵肯定不在城镇,招的数百人又以失亡士卒的名义而至,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此雨纹同意兄的论点。 4、对前期赵云身份的猜想 雨纹一直认为赵云不是近卫之类,“主骑”雨纹也以为是骑兵队长的意思,但骑兵队长不能等同护卫队长吧(雨纹不清楚怎么可以得出骑兵队长即近卫队长)?而且赵云即未担任过什么关于护卫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如典、许、周等人的明确说明担任过护卫,这点雨纹在《小议赵云》中已经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过了。 此外关于赵云的事迹,雨纹并不同意兄的看法,雨纹以为长坂之前,刘备集团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书写的战果。关羽只有在投降曹操时才有功绩记载,张飞也和赵云一样直到长坂之后才有功绩记载(随带一提,张飞长坂前并无记载成为将军,虽然未必没升为将军);况且刘备一向亲历亲为,亲自带兵打仗;更加上蜀国无史官;因此这前期的“流窜”生涯中蜀汉武将的记载都是少之又少,决非赵云一人。长坂之前暗淡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关、张,而是刘备集团。 5、长坂坡 长坂坡中的张飞、赵云皆为勇者,但都不是勇猛的勇,而是勇气的勇。张飞仅以二十骑断后,还能“嚣张”的大声向曹军挑战,其勇气无以言表(至于曹军不敢近,个人以为除了张飞气势逼人外,想必也是没有曹军愿意游水过去和一个打算拼命的人决斗吧,其遇见的曹军数量也应该不多)。赵云当然不可能如演义中所说,横冲直撞,不过曹军并非不杀妇女儿童的军队,《先主传》中记载:“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刘备兵不多,辎重想必也不多,这“大获”看来有劫掠十余万百姓之嫌,所以不论赵云是步行、是骑马还是改装潜行,在曹军肆无忌惮横行之时,是避免不了争斗的,当然不会如演义中威风凛凛,但依雨纹想来也是扣人心弦的。不过长坂是刘备军团的耻辱之地,不值得称道,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张飞、赵云的忠义以及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勇气。 6、南定四郡后及入川前的赵云 兄在此处的见解和陈大寿兄惊人的相似,不过雨纹很不同意。 首先,诸葛亮没有资格去节制赵云。第一,诸葛亮在留守荆州时的职责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管的是内政,所在地也不对。第二、即使抛开《云别传》的记载,赵云也是牙门将军(注意不是牙门将),诸葛亮以中郎将的身份受将军节制还差不多,没有资格去节制将军级别的人。因此雨纹以为《汉晋春秋》记载的诸葛亮命赵云截江一事是不对的。其次是关于留营司马、掌内事的理解,雨纹在《小议赵云》中详细分析过,不过篇幅过长,在此简略一言,两者是放在一起理解的。留营司马雨纹的理解 “留营”是留守大本营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司马是统率军队的官职,是管军事的,所以即留守公安掌管刘备留下的军队。掌内事是掌管XX内事务的意思,这里应该指公安城内事务的意思(尤其需要管理那些孙夫人带来的“纵横不法”的吴吏兵而非管内眷)。所以两者一起理解就是相当于任命赵云为公安的代理太守。具体分析以及截江一事,请兄和有兴趣的朋友看一下雨纹的拙作(太长的话,就挑有关的看吧)。 关于赵范,雨纹就举另一例,孟达降魏,刘晔不但公开宣称甚至到皇帝前说其必反,后来孟达反叛是刘晔的原因吗?赵云没有刘晔的过激、肯定之言,只不过是说一个初降的人“心未可测”,这雨纹倒以为才是人之常情。 7、入川 当然又会涉及是否受诸葛亮节制,雨纹认为《赵云传》记载是错误的,第一,前面已说过官位的问题。第二,从《诸葛亮传》上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刘备传》上的“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可以看出赵云明显是与诸葛、关、张互不统属、各自带兵的,《诸葛亮传》的记载更可以看出赵云是和关、张、诸葛有同等地位的(其实雨纹认为刘备欣赏的是诸葛亮大局观的战略眼光及治政能力,对统领军队倒是不怎么放手让诸葛亮去干的,这从刘备在世,诸葛亮只统兵作战这一次以及临死托孤将军权交与李严这两点可以看出)。 “还田返农”是毋庸质疑的,看看赵云的话:“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说的是百姓惧兵革(联想一下当阳随刘备逃难的百姓人数),而刘备攻蜀三年(建安16年至建安19年),围攻雒一年,围成都数十日,逃难的百姓又会有多少呢?雨纹以为的确并不关那些降官财产的事,赵云之言明矣。 8、箕谷之役 赵云是怎么失利的,雨纹以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云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扬声”虚张声势,如果只是驻扎不动,虚实很快就会被摸清;因此雨纹以为赵云等要采取疑兵行动,决不可能按兵不动,应该要到处活动虚张声势,造成箕谷有大量蜀军的假象。而在采取这些制造假象的行动时很有可能发生与魏军的遭遇战,就像汉水之战,并且由于兵力的差距只能敛兵固守以保不大败。 第二种可能(雨纹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雨纹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因此雨纹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 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有关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胜利来记载。罗嗦一句,“兵弱敌强”不是兵力差距是什么?是部队不精锐吗?那么,官渡之战,袁绍也可以自我安慰是“兵弱敌强”了,因为当时双方公认是曹军精锐,而后世对官渡之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的评价,看来是错了一半啦? 综上所述,雨纹推测“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是因果关系,非并列关系,而因为是两路出兵,诸葛亮自然都要提到败因了。 酒醇梅酸,人将醉矣!或许许多不喜欢赵云的人是因为史实中的赵云没有演义中的那么风光无限,看起来平平淡淡,不过雨纹在品味史实中的赵云时觉得颇有味道,真实醇美。 因为不只一人批评雨纹罗嗦,文章又臭又长,因此雨纹就此打住。
以后下是回复,文章来源于历史擂台.本不愿批赵,一因赵身上可挖掘的史学价值不大,二因赵派普遍年幼,真正懂事的不多,不想有凌幼之嫌,三因怕犯众怒,因国俗文化的渲染使赵颇有人望,尤其成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偶像。但前一阵见几位我很佩服的高手都说赵云不好批,因为他挑不出毛病,不禁使本罪马蠢蠢欲动起来,于是忍不住开批: 一、完美?多次见爱赵派说赵云没有缺点,所以很"完美"。前一阵网上这个完美那个完美乱扣帽子已经好一阵了,皆个人偏好使然,老帐不必再提。可居然有人说赵云"完美",本罪马实在看不下去。完美本是用来形容昆山玉无瑕桂林枝无疵的,非要说一块没有节瘤的木头或者一块没有弊裂的瓦块完美,岂不糟蹋这完美这个词?要说诸葛亮?quot;一代完人"本罪马没意见,可实不忍将完美一词扣下赵的头上。为什么?因为太不够重量级,或者用个小资点的词,太不够档次! 二、一流武将?其实批赵也容易,只要抓住他什么也不是,不够重量级,就可万事大吉了。赵寿命很长,传记却很短,一生中没做过什么影响时局的大事,别说指挥大军团作战,小规模战役中发挥主动都没有过,唯一一次箕谷退兵算露了回脸,无奈还有个邓芝抢了一半功劳。历史上的赵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武将,因资格老对刘备又忠心才封了个杂号将军,若说在蜀还能矬子里拨将军的话,放倒魏或吴根本不值得一提。陈寿称关羽张飞为大将,只将赵云评价灌婴、滕公一类的人物,蜀臣杨戏所作"汉季辅臣赞"一文中只把他和杨叔至并列。网上流行戏称赵云为"禁卫大队长",因他开始当刘备的"主骑",后来又执掌"内事",可见他的能力与地位如何了。 三、德才兼备?德可以勉强谈得上,但是小德而非大德。辞田宅是全节,辞婚是保身。不体恤士卒的张飞还曾有过义释严颜、举贤荐能之举,而赵云之德却只限于保全自己的名节操守上,不过恪尽职守,处事谨慎而已,是明哲保身之德而非治国立世之德。至于才那就更谈不上了。从来没有担当大任,他的才体现在哪里?不过谨小慎微,总为首长的安危牵肠挂肚罢了! 四、智勇双全?勇一点不错,但不过只是匹夫之勇。至于智,他何曾对蜀的战略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一次,谏刘备伐吴时说了几句话"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中毙,子丕篡盗,当国众心,早图关中,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交,不得率解也。"谏得就非常不聪明:刘备这么一个大政治家,和赵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知道而荆州的地理位置又何等重要,也知道"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谈何容易,对此刘备生前未敢尝试,诸葛亮到死都没实现这个目标。摆出"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只能起到反作用。如果真想劝刘备放弃伐吴,不如跟他讲利害关系,告诉他进易退难,一旦兵败的后果不堪设想,而赵云却用自己明显拙劣而外行的战略分析,岂能劝住这方面比他高明多得多的刘备?可见他智略不足,此次劝谏更是有心无力。 五、身无败绩?其实在三国志中,如果想找正式记载中没有败绩的将领,(如不算统帅失误在内,)我随便翻了翻书,发现武将列传百分之八十都无败绩,而且越是"虎士"型越没有参与决策的就越没有败绩。所以这种所谓的身无败绩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六、外表问题。虽说谈论古人的外表很无聊,可正是因为演义里把赵大队长写成作风正派的帅哥,广大妇女儿童才迷信他的,所以有必要把问题说清楚。史籍只说他"姿颜雄伟"并不能说明是三只眼还是四只眼,刘备既然让他掌"内事",应该是看着放心的,再加上他性情又"严重",又长期负责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想来应该是个面部肌肉紧张的人。 七、长坡坂救斗。有人据此说赵云是蜀第一功臣,因为"没有赵云就没有后主"。如果用这种逻辑推算的话,那甘夫人才是蜀国第一功臣,没有她后主根本生不出来。呵呵,还有人分析未必后主是赵大队长从乱军中救出来的,也许只是从路边捡来的,无法考证,不多说了。 总是,历史上的赵云和演义里的赵云相差太远!实不值得某些人如此顶礼膜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0
1、年龄 其实不但赵云的生年和享年不可考,就是关于赵云的卒年也是有一定争议的。这又牵涉到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所写的问题。《三国志. 赵云传》说赵云卒于建兴7年,而裴注引用《汉晋春秋》上诸葛亮建兴六年十一月写的《后出师表》上说:“然丧赵云……”。两者时间上有差距。 肯定者中有认为赵云或许死于建兴六年底,而陈寿所记的卒于七年或许是因为葬礼在七年初(如汉献帝死于青龙二年三月,葬于八月)。有的认为陈寿由于缺乏蜀国的史料,参考的资料又不多,所以出自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既然得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以及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摘用应是值得肯定的。 否定者中有认为当以陈寿的《赵云传》为准,所以《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写,是他人冒名。有的认为《诸葛亮集》并未载《后出师表》,其语气也有点不象诸葛亮,因此否定《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不过陈寿写蜀史很简略,就是因为史料不足;《诸葛亮集》也是陈寿所著,自然也是一样的情况)。 雨纹偏向于《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但意见上是折中的,即不否定《后出师表》也不否定《赵云传》,而认为只不过是前者写的时间未必是在陈仓之战前,这样或能解释赵云的卒年问题。至于语气方面雨纹古文造诣太低,倒实在看不出哪里不象诸葛亮。 今记于此,仅供大家参考。 2、择主 其他不说,只说赵云随刘备的时间。 首先雨纹要纠正兄的一个错误,根据《刘备传》及《资治通鉴》记载刘备一投靠公孙瓒就被派到田楷手下,时间应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他投靠袁绍是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正月,当年七月官渡之战前离开袁绍到汝南。建安7年袁绍死,建安8年刘备去那里投靠袁绍? 关于此事,雨纹倒认为并无大的矛盾,《赵云传》虽没说赵云曾离开,但也没说赵云不曾离开,而其本传直到当阳才又有事迹记载,或许正好说明赵云曾离开过。《云别传》并未指明云是何时离开的,所以雨纹以为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投陶谦前,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即使赵云早在191年就离开了也不过九年,而赵云很有可能是和刘备差不多时间,即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离开,时间就只有六、七年。而刘备在离开公孙后,只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接任徐州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被吕布袭取徐州,这一年半里较风光;而按雨纹的推测这正是云为兄守丧之时,错过了时机,此后刘备又开始四处流动,只有在投袁绍时离赵云的家最近,赵云才得到机会。 3、募兵 刘备于建安5年正月投靠袁绍,二月袁绍就带大军挺进黎阳,而《刘备传》说:“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正是袁绍身往前线之时,雨纹以为赵云即为秘密募兵肯定不在城镇,招的数百人又以失亡士卒的名义而至,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此雨纹同意兄的论点。 4、对前期赵云身份的猜想 雨纹一直认为赵云不是近卫之类,“主骑”雨纹也以为是骑兵队长的意思,但骑兵队长不能等同护卫队长吧(雨纹不清楚怎么可以得出骑兵队长即近卫队长)?而且赵云即未担任过什么关于护卫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如典、许、周等人的明确说明担任过护卫,这点雨纹在《小议赵云》中已经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过了。 此外关于赵云的事迹,雨纹并不同意兄的看法,雨纹以为长坂之前,刘备集团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书写的战果。关羽只有在投降曹操时才有功绩记载,张飞也和赵云一样直到长坂之后才有功绩记载(随带一提,张飞长坂前并无记载成为将军,虽然未必没升为将军);况且刘备一向亲历亲为,亲自带兵打仗;更加上蜀国无史官;因此这前期的“流窜”生涯中蜀汉武将的记载都是少之又少,决非赵云一人。长坂之前暗淡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关、张,而是刘备集团。 5、长坂坡 长坂坡中的张飞、赵云皆为勇者,但都不是勇猛的勇,而是勇气的勇。张飞仅以二十骑断后,还能“嚣张”的大声向曹军挑战,其勇气无以言表(至于曹军不敢近,个人以为除了张飞气势逼人外,想必也是没有曹军愿意游水过去和一个打算拼命的人决斗吧,其遇见的曹军数量也应该不多)。赵云当然不可能如演义中所说,横冲直撞,不过曹军并非不杀妇女儿童的军队,《先主传》中记载:“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刘备兵不多,辎重想必也不多,这“大获”看来有劫掠十余万百姓之嫌,所以不论赵云是步行、是骑马还是改装潜行,在曹军肆无忌惮横行之时,是避免不了争斗的,当然不会如演义中威风凛凛,但依雨纹想来也是扣人心弦的。不过长坂是刘备军团的耻辱之地,不值得称道,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张飞、赵云的忠义以及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勇气。 6、南定四郡后及入川前的赵云 兄在此处的见解和陈大寿兄惊人的相似,不过雨纹很不同意。 首先,诸葛亮没有资格去节制赵云。第一,诸葛亮在留守荆州时的职责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管的是内政,所在地也不对。第二、即使抛开《云别传》的记载,赵云也是牙门将军(注意不是牙门将),诸葛亮以中郎将的身份受将军节制还差不多,没有资格去节制将军级别的人。因此雨纹以为《汉晋春秋》记载的诸葛亮命赵云截江一事是不对的。其次是关于留营司马、掌内事的理解,雨纹在《小议赵云》中详细分析过,不过篇幅过长,在此简略一言,两者是放在一起理解的。留营司马雨纹的理解 “留营”是留守大本营的意思,也就留守公安城,司马是统率军队的官职,是管军事的,所以即留守公安掌管刘备留下的军队。掌内事是掌管XX内事务的意思,这里应该指公安城内事务的意思(尤其需要管理那些孙夫人带来的“纵横不法”的吴吏兵而非管内眷)。所以两者一起理解就是相当于任命赵云为公安的代理太守。具体分析以及截江一事,请兄和有兴趣的朋友看一下雨纹的拙作(太长的话,就挑有关的看吧)。 关于赵范,雨纹就举另一例,孟达降魏,刘晔不但公开宣称甚至到皇帝前说其必反,后来孟达反叛是刘晔的原因吗?赵云没有刘晔的过激、肯定之言,只不过是说一个初降的人“心未可测”,这雨纹倒以为才是人之常情。 7、入川 当然又会涉及是否受诸葛亮节制,雨纹认为《赵云传》记载是错误的,第一,前面已说过官位的问题。第二,从《诸葛亮传》上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刘备传》上的“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可以看出赵云明显是与诸葛、关、张互不统属、各自带兵的,《诸葛亮传》的记载更可以看出赵云是和关、张、诸葛有同等地位的(其实雨纹认为刘备欣赏的是诸葛亮大局观的战略眼光及治政能力,对统领军队倒是不怎么放手让诸葛亮去干的,这从刘备在世,诸葛亮只统兵作战这一次以及临死托孤将军权交与李严这两点可以看出)。 “还田返农”是毋庸质疑的,看看赵云的话:“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说的是百姓惧兵革(联想一下当阳随刘备逃难的百姓人数),而刘备攻蜀三年(建安16年至建安19年),围攻雒一年,围成都数十日,逃难的百姓又会有多少呢?雨纹以为的确并不关那些降官财产的事,赵云之言明矣。 8、箕谷之役 赵云是怎么失利的,雨纹以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云既然是疑兵,自然要“扬声”虚张声势,如果只是驻扎不动,虚实很快就会被摸清;因此雨纹以为赵云等要采取疑兵行动,决不可能按兵不动,应该要到处活动虚张声势,造成箕谷有大量蜀军的假象。而在采取这些制造假象的行动时很有可能发生与魏军的遭遇战,就像汉水之战,并且由于兵力的差距只能敛兵固守以保不大败。 第二种可能(雨纹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雨纹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因此雨纹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 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有关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胜利来记载。罗嗦一句,“兵弱敌强”不是兵力差距是什么?是部队不精锐吗?那么,官渡之战,袁绍也可以自我安慰是“兵弱敌强”了,因为当时双方公认是曹军精锐,而后世对官渡之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的评价,看来是错了一半啦? 综上所述,雨纹推测“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是因果关系,非并列关系,而因为是两路出兵,诸葛亮自然都要提到败因了。 酒醇梅酸,人将醉矣!或许许多不喜欢赵云的人是因为史实中的赵云没有演义中的那么风光无限,看起来平平淡淡,不过雨纹在品味史实中的赵云时觉得颇有味道,真实醇美。 因为不只一人批评雨纹罗嗦,文章又臭又长,因此雨纹就此打住。
以后下是回复,文章来源于历史擂台.本不愿批赵,一因赵身上可挖掘的史学价值不大,二因赵派普遍年幼,真正懂事的不多,不想有凌幼之嫌,三因怕犯众怒,因国俗文化的渲染使赵颇有人望,尤其成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偶像。但前一阵见几位我很佩服的高手都说赵云不好批,因为他挑不出毛病,不禁使本罪马蠢蠢欲动起来,于是忍不住开批: 一、完美?多次见爱赵派说赵云没有缺点,所以很"完美"。前一阵网上这个完美那个完美乱扣帽子已经好一阵了,皆个人偏好使然,老帐不必再提。可居然有人说赵云"完美",本罪马实在看不下去。完美本是用来形容昆山玉无瑕桂林枝无疵的,非要说一块没有节瘤的木头或者一块没有弊裂的瓦块完美,岂不糟蹋这完美这个词?要说诸葛亮?quot;一代完人"本罪马没意见,可实不忍将完美一词扣下赵的头上。为什么?因为太不够重量级,或者用个小资点的词,太不够档次! 二、一流武将?其实批赵也容易,只要抓住他什么也不是,不够重量级,就可万事大吉了。赵寿命很长,传记却很短,一生中没做过什么影响时局的大事,别说指挥大军团作战,小规模战役中发挥主动都没有过,唯一一次箕谷退兵算露了回脸,无奈还有个邓芝抢了一半功劳。历史上的赵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武将,因资格老对刘备又忠心才封了个杂号将军,若说在蜀还能矬子里拨将军的话,放倒魏或吴根本不值得一提。陈寿称关羽张飞为大将,只将赵云评价灌婴、滕公一类的人物,蜀臣杨戏所作"汉季辅臣赞"一文中只把他和杨叔至并列。网上流行戏称赵云为"禁卫大队长",因他开始当刘备的"主骑",后来又执掌"内事",可见他的能力与地位如何了。 三、德才兼备?德可以勉强谈得上,但是小德而非大德。辞田宅是全节,辞婚是保身。不体恤士卒的张飞还曾有过义释严颜、举贤荐能之举,而赵云之德却只限于保全自己的名节操守上,不过恪尽职守,处事谨慎而已,是明哲保身之德而非治国立世之德。至于才那就更谈不上了。从来没有担当大任,他的才体现在哪里?不过谨小慎微,总为首长的安危牵肠挂肚罢了! 四、智勇双全?勇一点不错,但不过只是匹夫之勇。至于智,他何曾对蜀的战略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一次,谏刘备伐吴时说了几句话"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中毙,子丕篡盗,当国众心,早图关中,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交,不得率解也。"谏得就非常不聪明:刘备这么一个大政治家,和赵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知道而荆州的地理位置又何等重要,也知道"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谈何容易,对此刘备生前未敢尝试,诸葛亮到死都没实现这个目标。摆出"居河谓上流以讨凶逆"只能起到反作用。如果真想劝刘备放弃伐吴,不如跟他讲利害关系,告诉他进易退难,一旦兵败的后果不堪设想,而赵云却用自己明显拙劣而外行的战略分析,岂能劝住这方面比他高明多得多的刘备?可见他智略不足,此次劝谏更是有心无力。 五、身无败绩?其实在三国志中,如果想找正式记载中没有败绩的将领,(如不算统帅失误在内,)我随便翻了翻书,发现武将列传百分之八十都无败绩,而且越是"虎士"型越没有参与决策的就越没有败绩。所以这种所谓的身无败绩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六、外表问题。虽说谈论古人的外表很无聊,可正是因为演义里把赵大队长写成作风正派的帅哥,广大妇女儿童才迷信他的,所以有必要把问题说清楚。史籍只说他"姿颜雄伟"并不能说明是三只眼还是四只眼,刘备既然让他掌"内事",应该是看着放心的,再加上他性情又"严重",又长期负责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想来应该是个面部肌肉紧张的人。 七、长坡坂救斗。有人据此说赵云是蜀第一功臣,因为"没有赵云就没有后主"。如果用这种逻辑推算的话,那甘夫人才是蜀国第一功臣,没有她后主根本生不出来。呵呵,还有人分析未必后主是赵大队长从乱军中救出来的,也许只是从路边捡来的,无法考证,不多说了。 总是,历史上的赵云和演义里的赵云相差太远!实不值得某些人如此顶礼膜拜!
回答者:齐√小涛LOVE - 助理 三级 1-17 18:39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他一生中与他交手的名将并不多,所杀名将则更少,就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与曹操军作战时斩杀“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览,三十余合战败“河北四庭柱”之一张颌。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gang,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dun部将钟缙、钟绅,唬退张he,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岂页)四将,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he、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he、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灭门?),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袭父爵,官至虎贲中朗,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回答者:yhl131069 - 助理 二级 1-17 18:40

公孙瓒被文丑追杀,弓箭尽落,头盔堕地,狼狈不堪,忽见一个少年将军从草坡左侧转出,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这是赵云刚出场时的英姿。

在三国名将中,吕布、马超、周瑜三者与赵云外表相仿,都是美男子,但吕布脸上有邪气、马超有霸气、周瑜有骄气,赵云却不骄不馁,温和而善良,惹人喜爱。

武艺超群

对赵云武艺的描写,大致都是这样:“……只见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好一个“如入无人之境!”逐文丑救公孙、长坂坡救主、汉水北山救黄忠、凤鸣山斩五将,莫不如是。

还有一段描写枪法的文字,我小时候常常背诵:“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和玩伴耍枪,要耍的就是赵子龙的银枪,无人能敌。

后来我细读《三国演义》,发现了一个赵云武功不及关羽的“证据”:赵云斗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而关羽斩文丑,只三个回合。

不过,赵云从没打过败仗,“常胜将军”的威名一直保持到死。

是非分明

桂阳太守赵范出城投降后,赵云以礼相待,在饮宴期间,得知彼此同乡、同年、又同姓,十分相得,便结为兄弟。第二天,赵范邀请赵云入后堂相聚。酒至半酣,赵范请出一位妇人,与赵云把酒。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原来,这是他寡居的嫂子樊氏,意欲许配给赵云,曰:“……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若不嫌家嫂貌陋,愿陪嫁资,与将军为妻……”谁料赵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当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临走还一拳打倒了赵范。

后来刘备入桂阳,问明缘由,又想玉成美事。赵云拒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深明大义

赵云是一个军人,然而,他并非只有匹夫之勇,对刘备也不是愚忠,从下面的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眼光高远、深明大义。

其一,刘备取得刘璋的基业,自领益州牧,仍重赏文武,并准备将成都有名的田宅分赐给他们。赵云得知此事,立即上谏:“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在封建社会,这一种拳拳爱民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关羽被杀后,刘备为了报仇雪恨,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赵云又苦谏:“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然而,刘备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惨败,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

谦虚谨慎

在蜀国武将中,赵云的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二次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在撤退时,由于赵云独自断后,部队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对此十分赏识,亲引诸将出迎。赵云惶恐,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要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其部卒,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这一番话说得真挚坦荡,一心为公,连孔明也钦敬不已,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

赵云行事之细心谨慎,也非关、张、马等所能比。

在长坂坡,他单枪匹马杀回敌阵中寻小主人阿斗,当时,糜夫人左腿着枪,为了不拖累阿斗,投井而死。在这样一种兵荒马乱、身陷重围的环境中,赵云并不仓皇上马跳蹿,而想到了一个细节——恐曹军盗尸,于是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埋好了,又解开勒甲绦,放下护心镜,小心翼翼的将阿斗抱护在怀,然后才绰枪上马……

高寿善终

自从追随了刘备,赵云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从一个白马银枪、英气逼人的少年,到一个白发苍苍、年逾七十的老将,仍威风不减、精力不衰。五虎大将关、张、马、黄先后逝世了,他还健在,并随孔明擒孟获、出祁山,发光放热到最后。

赵云病死于建兴七年(229),享年76岁。他一生驰骋于战场,身冒刀枪矢石,杀敌无数,却得善终。

后人有诗曰:

常山有猛虎,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第2个回答  2007-01-17
  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却说赵云在营中,看看等到午时,不见忠回,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军向前接
  应;临行,谓张翼曰:“汝可坚守营寨。两壁厢多设弓弩,以为准备。”翼连声应
  诺。云挺枪骤马直杀往前去。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拍马舞刀来迎
  赵云;被云手起一枪刺死。曹兵败走。云直杀入重围,又一枝兵截住;为首乃魏将
  焦炳。云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
  死焦炳。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 郃 、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
  。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
  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 郃 、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
  ,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操于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曰:“此将何人也?
  ”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急传
  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赵云救了黄忠,杀透重围,有军士指曰:“东南
  上围的,必是副将张著。”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
  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云又救了张著。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莫敢迎敌,救了黄忠,又救了张著,奋然大怒
  ,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云已杀回本寨。部将张翼接着,望见后面尘起,知是曹
  兵追来,即谓云曰:“追兵渐近,可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云喝曰:“
  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
  军有将,又何惧哉!”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
  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

  却说张 郃 、徐晃领兵追至蜀寨,天色已暮;见寨中偃旗息鼓,又见赵云匹马
  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二将不敢前进。正疑之间,曹操亲到,急催督众军向
  前。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
  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
  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
  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各引兵一枝,追杀甚急。操正奔走间,忽刘封、孟达率二
  枝兵,从米仓山路杀来,放火烧粮草。操弃了北山粮草,忙回南郑。徐晃、张 郃
  扎脚不住,亦弃本寨而走。赵云占了曹寨,黄忠夺了粮草,汉水所得军器无数,大
  获胜捷,差人去报玄德。玄德遂同孔明前至汉水,问赵云的部卒曰:“子龙如何厮
  杀?”军士将子龙救黄忠、拒汉水之事,细述一遍。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
  之路,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后人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
  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
  身都是胆!”

参考资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literature/ancient/collection/sanguo/shanguo071.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17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公元194赵云初仕公孙瓒,三国演义中赵云在磐河之战解救了公孙瓒,并与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在三国演义的记述赵云是一名万人敌的猛将,他一生中与他交手的名将并不多,所杀名将则更少,就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与曹操军作战时斩杀“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览,三十余合战败“河北四庭柱”之一张颌。刘备初到荆州时,赵云斩杀山贼张武,抢得的卢马献与刘备。公元207年赵云斩杀来犯新野曹仁部将吕旷,并以十数合战败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幸免,后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在三国演义中当阳长坂是赵云的成名战,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gang,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dun部将钟缙、钟绅,唬退张he,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岂页)四将,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这也是与赵云本身谨慎细致的个性分不开的。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所使用长使张昭的计谋,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云截江夺阿斗”更是他勇武与见识独到之处。公元211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he、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he、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赵云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灭门?),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三国志里公元228年赵云与邓芝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在三国演义中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与他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显得不如他了。赵云有二子,长子赵统,承袭父爵,官至虎贲中朗,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出征,参加沓中之战阵亡。
第4个回答  2007-01-19
刘备的贴身保镖

想知道历史上的赵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其实,从他的官职与爵位便不难得知。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计败曹操,自称汉中王,大封群臣: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在建安五年,关羽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新亭侯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都亭侯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入蜀咽喉。此时的赵云,仅是区区翊军将军,没有任何爵位。这个官位,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可能是刘备为赵云量身定做的一个官位,历史学家认为,所谓翊军将军,并不是封给战场上杀敌的将领,仅是近卫军、御林军的统领而已。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再次封赏,此时关羽、黄忠已卒,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赵云却未能升迁。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此时蜀中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均已故去,魏延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赵云好歹领了个镇东将军,却依旧没有爵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赵云辞世。

从史料看来,赵云的官职,明显在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诸人之下,后人不免疑惑,《三国演义》里,赵、关、张、黄、马并称“五虎上将”,他人都是高官厚禄,为何只有赵云官职卑微,仅是区区一个御林军统领,且没有任何爵位?

其实历史上,武将的升迁,与战功是分不开的,战功卓著,官职越高,关羽、马超等人的高官厚禄,皆由此而来。关羽的水军精甲万人,曾是刘备参加赤壁之战的主要兵力,是刘备起家的本钱,关羽长年在荆州驻守,其间败曹仁,捉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功绩赫赫,是蜀中头号上将;赤壁大战后,张飞迁为宜都太守,刘备议取益州,张飞与诸葛亮分从两路入蜀,一路伏严颜,荡平诸山头,为刘备取益州立下头功,后又在蒙山计败曹军名将张郃;老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降将魏延长年镇守汉中,此处是入蜀咽喉之地,诸葛亮北伐,皆要从此出山;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反观赵云,虽然有勇有谋,却经常留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也正是为此,赵云大半生官职低微,仅仅是蜀汉的御林军统领,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升迁。

这种差距直到赵云去世后仍然存在,后主刘禅即位后,曾一一追谥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惟独没有赵云,后来朝野议论纷纷,姜维等人才商议将赵云追谥为顺平侯。此时已是景耀四年(261年),距离蜀汉灭亡已经不远了。

民意筛选的英雄

说到这样,有人不禁要发问:《三国演义》里,赵云长阪坡单枪匹马怀抱阿斗从数十万曹军中突围,东吴护送刘备娶亲,这种大将风度,比起关羽、张飞来,亦毫不逊色,为何没能加官晋爵?演义中威风八面的五虎上将,历史上职位低微的御林军,强烈的反差,使得赵云成为了三国一大悬案:究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进行了怎样的加工,使得历史上出现了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赵云?

《三国演义》中,赵云一出场,便是先声夺人,气度不凡。公孙瓒在磐河为袁绍大将文丑所败,“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几乎送了性命。千钧一发之际,赵云快马杀到,提枪直取文丑,两人大战五六十回合,都未能分出胜负。公孙瓒定睛一看,只见眼前的救命恩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无名小卒赵云一上来便能与名将文丑打个平手,可谓勇猛。

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是长阪坡之战。刘备败绩,后有曹操数十万大军追赶,不得不抛妻弃子,狼狈不堪。此时,刚刚投奔刘备不久的赵云两次冲入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糜竺,找到糜夫人,接过阿斗,一路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冲出重围。消息传来,曹军举营皆惊,闻赵云名丧胆。汉水之战,黄忠为曹军围困,赵云前来接应,刺死曹将慕容烈、焦炳,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大骇,连大将张郃、徐晃都“心惊胆战,不敢迎敌”,曹操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急忙传令:“所到之处,不许轻敌。”一个赵云,令几十万曹军六神无主。

在东吴,赵云的名声也是响当当。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派赵云前来接应。周瑜为除后患,令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回身一箭射断徐盛船上拽篷索。岸上丁奉连声招呼徐盛靠船近岸:“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后来,周瑜使“美人计”欲要挟刘备交出荆州,又是赵云随刘备远赴东吴完婚。一直不离刘备左右,将沉溺在声色犬马中的刘备带回了蜀汉。吴国太听说赵云驾临,不由连声盛赞:“真将军也。”

事实上,赵云长阪坡怀抱阿斗突围与东吴娶亲的可信度,皆要打个问号。关于长阪坡之战,《三国志》中只有这么几句话,“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寥寥数语,并未写到赵云大战长阪坡的威风。《三国志》的作者乃是西晋陈寿,晚于赵云数十载,如果赵云真如此神勇,陈寿大抵是不会漏记的。况且,小说中的长阪坡之战尚有两个疑点无法解释:其一,历史上的糜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其二,曹营许褚、曹洪皆有万夫不当之勇,怎会任由赵云突围?历史学家认为,与关羽的“单刀赴会”,张飞“大闹长阪坡”一样,赵云“长阪坡救阿斗”也是罗贯中的虚构而已。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根据评话写成,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评话其实经过了最民主的“民意筛选”,他笔下的赵云正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赵云,而不是真实的赵云;而罗贯中又未将赵云单纯描写为一个武将,极力将他塑造成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从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处子秀开始,便始终寄托着罗贯中的理想。

淡泊名利的赵云

除了罗贯中的妙笔生花,赵云自身的优点也是他能深受后人欢迎的原因。历史上的赵云并非是个只逞匹夫之勇的猛将,他有勇有谋,镇定淡泊,一身都是优点。汉代末年,袁绍占据冀州,州人多投靠袁绍,公孙瓒闻之,深以为忧,恰好赵云来投,公孙瓒便问:“听说你们州的人都愿意投靠袁绍,你怎么到我这来了?”赵云答道:“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我只是从仁政而已。”刘备得益州后,打算将成都城里的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之臣,众将皆喜形于色,唯有赵云正色言道:“昔霍去病言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等到天下安定之时,再返桑归田,岂不更好?况且益州百姓刚刚经历兵乱,应该将田宅还于他们,令其安居乐业,得其欢心”,刘备深以为然。

在蜀汉,赵云并不醉心于政治,刘备在成都自立为王,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接下来便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赵云的名字远远排在后面;等到刘备称帝,上表劝进的甚至没有赵云;关羽为孙吴所害,刘备欲以倾国之师伐吴,赵云又苦谏道:“贼是曹操,非孙权。”刘备不听劝说,招致惨败;诸葛亮北伐,马谡失街亭,蜀汉各部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唯有断后的赵云不损一兵一卒,辎重丝毫无损。诸葛亮要奖赏他,赵云言,“败军之际遇,不当受赏”,他一直能审时度势,就连队伍吃了败仗,尚能处乱不惊。

反观刘备麾下的众位武将,却都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关羽义气深重,却心高气傲、刚愎自用,他瞧不起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与吴、魏皆结怨,最后兵败罹难;张飞勇冠三军,却鲁莽焦躁,暴虐成性,因急于为关羽报仇,结果死在了几匹布匹上;魏延带兵有方,却自视甚高,目空一切;马超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时常为一己之欲连累家人。这些缺陷常常给蜀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刘备政权仅仅偏安益州一隅;张飞暴虐,伐吴不成自己先成了冤死鬼;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则差点令北伐的蜀军全军覆没,每每令人唏嘘不已。有了这些缺陷,蜀汉军团中的这些武将的性格更接近常人;反观赵云,性格几乎没有缺陷,完美无暇,自然也谈不上损失,历史没有留下他的缺点、失败,演义又无限夸大了他的武力,在一步步“神化”的过程中,赵云达到了荣誉的顶峰。这便是一个几乎没有在前方打过仗、仅是御林军统领,长期在刘备身边当贴身保镖的赵云,为何能名列“五虎上将”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