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

如题所述

乡愁作者的感情是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景物表达出来的。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

扩展资料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乡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5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这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新课程改革以后,整个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主要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自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往往只用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并且只能有惟一的答案。同一课文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林妹妹”,在不同学生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形象。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激励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勇于向课本和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多问为什么。这样由学生自己提问,不但能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效果,而且还能克服教师提问的主观片面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再如我要求学生在平时每人准备一个话题本,随时记下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凡是能让自己感动、能引起自己的兴趣、联想和思考的材料都记下来,建成一个充实的话题库。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训练的主角和主人,比如发给学生一篇有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做评委,去找问题,然后自己总结,这样,他们在评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一篇好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自己评,使学生爱作文,练作文,能作文。学生在拟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体会作文的真味,在作品发表或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水平,最终形成写作技能,实现把写作当作一种表达思想的需要、一种生活享受的目的。当然,“自主作文”并非“放任作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削弱,训练目标的建构、训练计划的安排、训练过程的组织、训练难点的指导、训练结果的评估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掌握本文 “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探求新知。
  (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你从歌中听出了什么情感?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
  三、质疑思考,互动合作。
  1、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有哪些美好的回忆?
  2、作者用何种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
  四、深入探究,讨论分享。
  1.、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吗?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你觉得怎样?
  2、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榕树上,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与大家共享,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同学们,假如你离开故乡千里之遥,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请你以“我思念故乡的¨¨¨”为题,谈谈你的感受。
  课文小结。
  六、反馈提升,作业布置。
  学生朗读席慕容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
  (1)仿写练习:仿照余光中或席慕容的《乡愁》试写一首诗歌。
  (2)课后完成《导学大课堂》第15页8—13题。

  (附)板书设计(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的榕树 眼前
  榕树
  大陆故乡的榕树 回忆 浓浓的思乡之情 → 形散而神不散
  (线索)
  香港住所的榕树 眼前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所以我这堂课以学生的讨论和审美感悟为主,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争辩,思维碰撞,成果共享。这样设计的效应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以新的生命力,可以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的学习内容,把品读、体悟、探究融合为一体。一方面既充分挖掘课文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拟题的方法,细腻的描写,酣畅的笔墨,前后照应、承前启后的结构方式等。
  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层次不高的学生,我在赏析的方向上作了一些提示,例如,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有哪些美好的回忆?作者用何种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这样,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总之,在学生主体回归的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有作为可以避免“放羊式”的语文课堂学习,做到高效率高效益。
  另一方面恰倒好处的开发课本以外的资源,如榕树的知识、《弯弯的月亮》熟悉的旋律、学生自己的童年生活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尤其是利用《弯弯的月亮》歌词的顶真的笔法,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在轻松和歌曲陶醉中学到了这样一种艺术手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一堂好课,需要情韵悠长,需要精巧构思,需要诗意化的教学用语。匠心独运,才能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推敲磨砺,才能鲜活生动,熠熠生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25
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