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的服饰

如题所述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根据生产劳动、生活文化和气候特点创造的,同时也受到了湖光山色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风格。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衣服最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对襟衣,外搭黑领褂;而海东地区的男子则可能穿鹿皮领褂或多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用鹿皮或绣花兜肚束腰,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的服饰因地区而异。大理地区的女子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搭黑丝绒领褂,右肩结处有“三须”、“五须”银饰,用绣花短围腰束腰,下穿蓝色宽裤,脚踩绣花“百节鞋”。未婚女性将单辫盘于头顶,已婚者则改用发簪。海东地区的女子则偏好“凤点头”发式,用丝网罩或管子固定,并以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地区的未婚女子可能会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都喜爱披羊皮。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内地城镇的妇女很多有缠足的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这一习俗逐渐消失。解放后,随着白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提升,民族服装也在向着更便于生产和更美观的方向发展。少女的头饰非常讲究,她们通常梳单辫,用挑花头巾叠成长条状覆于发上,用红头绳绕着长发辫,将其盘起,发辫呈龙状,中间为“龙马角”,两侧为“龙凤尾”,头巾上的流苏系在左耳下,风吹时银珠闪烁。额前的花饰发髻串起,既展现了少女的长发之美,又强调了发辫下色彩斑斓的头巾,充分体现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的独特魅力。
过去海东地区的少女在结婚前可能会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单辫上,远看犹如一只光彩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通常不再梳单辫裹头巾,而是将头发盘于后脑,形成发髻,上罩绣花黑丝网,网着一个椭圆形发套,插上管子,外戴闷凤凰帽或绕头巾。相比之下,已婚女性的装束色彩更为淡雅。中老年妇女则喜欢高髻,裹上蜡染或扎染的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
女性的衣饰也随年龄而变化,主要体现在色彩选择、花边运用和围腰长度上。少女穿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或浅蓝色领褂,颜色因年龄而异,少女和少妇喜欢水红色,而老年妇女则偏爱黑色或蓝色。她们会用一条宽约五寸、长数尺的绿色腰带束腰,再系上围腰。无论是老是少,女性都喜欢系四方围腰。少女通常喜欢短围腰,单层,白绿色相间,边缘镶花边,绣有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配有绣花“鸭舌”和飘带,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的围腰则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逐渐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复变得简单。围腰上还配有绣花飘带,两端是双面绣花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