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如何判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表修饰等等的虚词的作用

我们老师说看虚词前面或者后面的词是名词还是动词 ,,貌似是这个样子 我上课没怎么听。。怎么判断?

首先,句子成分要能区分得清,这是最基本的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正常顺序:莫肯顾我
B.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顺序:古之人不欺余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例:A、豫州今欲何至? 正常顺序: 豫州今欲至何?
属动宾结构,至,动词;何,代词。(以下情况类推)
B、沛公安在?(动宾)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B.唯马首是瞻。
类似于“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顺序: 居高之庙堂(高高的庙堂),出远之江湖(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中心词前修饰中心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校园是中心词。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
正常顺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繁重之赋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之食客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沛公军霸上兵十万。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正常顺序:青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
(靛青这种染料从蓝色蓼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更青)
B、王尝语暴以好乐。
正常顺序:王尝以好乐语暴。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的太不明智了!)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虚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分,属于同等地位,故为并列关系。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常考)
这个很明显,最容易判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而”连接的两部分,通常后者为动词,前者的动作是来修饰后者的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跂而望,望是中心词,你是怎样去眺望的呢,是“‘跂’而望”,踮起脚后跟去眺望。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2
如果你上高中,判断这个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夕而竟之功。首先了解他们的特点,然后多记多练。
词类活用高考必考考点之一,判断的时候要看到判断词的含义是否和现在的汉语意思有“一致性”。
如“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一”,名词活用动词,即统一。原来的名词变成了动词。
再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的一活用成副词。一样地。
表修辞、表目的、表××……一定要注意这个词前后的“统一性”。如“夜缒而出”,此处“而”表修饰,看前面可知“缒”→“出”,之间需要一个修辞连接字。缒是修饰出的。

句式特点一定要注意“互异性”,要看看被判断句是否符号现代汉语的句法关系。如“夫晋,何厌之有?”,此处何厌之有,正确顺序应为“夫晋有何厌”,满足互异性。即宾语前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