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关CT检查的辐射会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其致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的文章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文章中提到:“放射性致癌的风险为1/4000”;“由于认识的偏差,放射引起的癌症的小概率事件被放大,而不会引起癌症的可能性则被轻视了”;“2011年美国医师协会声明,每次影像学检查的放射剂量低于50mSv(毫希沃特,衡量辐射损伤的当量剂量单位),或短期内100mSv的多重剂量所带来的致癌风险,因剂量过低无法检测,或这种风险根本不存在”等。这些说法让人不禁会想,放射医学一直强调的放射防护是不是过于严格和过时了?
这类文章的观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究竟CT检查伤不伤身呢?
国际放射委员会在1990年的建议书中,对于公众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辐射建议的剂量限值为每年为1mSv,而对于从事辐射工作人员为5年内平均每年20mSv,单年不超过50mSv。在影像学上,常见属于X线检查的有X线透视、X线平片、X线造影检查、CT等。CT检查属于X线检查中的一种相对高剂量的检查方法(例如,常规胸CT平扫约为4-8mSv)。短期内过多的CT检查的确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
CT是如何对人造成损伤的?
所谓的CT检查伤身,主要指的是相对高剂量X线带来的生物效应。X线是一种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体时会破坏人体的细胞功能和代谢。如果剂量不大,只会产生短期效应,人体能够自行修复,危害相对不大。但是,如果X线剂量较大,就会损伤基因,产生各种有害的生物效应,而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生物效应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大。生物效应不仅仅包括致癌效应,还包括造血、生殖、遗传、生长发育、激素调节等方面的效应。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就是死于长期、大量地接触
放射性物质所导致的白血病
CT的发生和发展是医学界一项革命性的进步,合理地应用CT检查能给临床上诊治疾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急性脑出血的判定、部分,CT有一定的优势。
CT不是万能的,每种疾病有其最适应的检查方法
CT用于发现早期肺癌,判断脑出血、血管重建、恶性肿瘤分期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但说什么用CT诊断胃溃疡、盆腔CT诊断子宫肌瘤,这种就属于根本没有必要了,因为每种疾病有其最适应的检查方法;普通肺炎患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进行CT复查,极易让受检者处于辐射剂量过大的险境之中。所以CT检查不能乱用和滥用,在该用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放心的,毕竟一次至两次的检查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所以,在进行CT检查的时候,我们应当严格遵循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基本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正当化原则,必须保证电离辐射的应用实践对人群的危害小于利益;二是最优化原则,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三是限值化原则,保证个人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相应剂量限值,将放射性检查带给受检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CT在肿块定位及观测方面确实很有价值,然而,肿瘤高危人群如果采用CT作为肿瘤筛查手段则无疑是在滥用CT。到底自己是否需要做CT?如果我们在做CT前先通过超声、X线平片等低辐射方法,或通过分子检测如肿瘤基因突变检测这种无辐射无创伤的方法先将其中的健康人群分离出来,则能让并不需要做CT的人群避免来自CT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