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真正的含义

如题所述

德不配位真正的含义介绍如下:

“德不配位”意思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德行,无法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其中“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配”就是相配、符合、相当、般配、匹配。“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此语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简单概括:其中“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配”就是相配、符合、相当、般配、匹配。

然而,对于德,我们还必须有个更加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同时,“德”的另外一个本意为道德、品行。

《篇海类编》:德,德行。

这里的德行,于外之称行,在心为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荀子·非十二子》则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

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

”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所以,“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

”由此可知,这里的“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

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

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了解了这些,我们会对怎样才叫“德位相配”,为什么“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透彻的认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