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族等级制度

如题所述

1. 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并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该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2. 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瓦尔那等级制度中,婆罗门被视为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而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3. 种姓制度下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负责文化教育和宗教话语解释权;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主要从商业活动;首陀罗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从事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
4.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并被排除在印度人民之外。
5. 尽管印度自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种姓歧视仍然相当严重。种姓制度的思想残留仍然影响着印度人,如对高种姓的恐惧和不敢对他们采取行动。
6. 在印度,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与种姓之间的紧密联系。种姓世袭,不易更改,使得低阶层上升变得基本不可能。
7.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废除,但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种姓制度的根基正在被摧毁。
8. 自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提高了"保留配额"比例,以增加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举措虽然引发了高种姓学生的抗议,但规定仍然得以坚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