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床概况
1.矿床名称
贵州省晴隆县大厂萤石矿床。
2.地理位置
大厂萤石矿床为大厂锑矿共生矿床,分为后坡矿段、沙家坪矿段和必康矿段。位于晴隆县碧痕区大厂乡、箐口乡,地理坐标:东经105°04′49″~105°09′05″,北纬25°38′38″~25°42′42″。
3.矿床类型、资源储量、规模、品位、勘查程度和开发情况
贵州省晴隆县大厂萤石矿床属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
1959~1962年,贵州省安顺专区地质大队对大厂矿区必康矿段进行了勘探,提交了C级萤石资源量,勘探表明,必康矿段萤石矿为中型规模,CaF230%~45%;1978年,贵州省112地质大队对大厂锑矿区后坡矿床南矿段进行了详查,提交了表内D级萤石资源量,详查表明,后坡矿床南矿段为中型规模,CaF2平均30.52%;1981年,贵州省105地质大队对大厂锑矿区后坡矿床北矿段进行了详查,提交了表内D级萤石资源量,详查结果表明,该矿段为中型规模,CaF2含量30.67%;1986年,贵州省105地质大队对大厂锑矿区沙家坪矿段进行了详查,提交了表内D级萤石资源量,详查表明,沙家坪矿段为中型规模,CaF2平均40.78%。
目前,晴隆县大厂锑矿床后坡矿段萤石矿床正在开采,沙家坪矿段由于矿体埋藏深,未开采。必康矿区因产品品位低,无销路,已停采。
4.所属Ⅲ,Ⅳ级成矿区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1)大厂萤石矿床位于Ⅲ级成矿区带Ⅲ-88,桂西-黔西南-滇东南北部Au-Sb-Hg-Ag-Mn-水晶-石膏成矿区
(2)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大厂萤石矿床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古陆块西南缘。本区石炭纪—三叠纪沉陷强烈,沉积厚度达数千米,岩性稳定,缺乏岩浆活动。区内仅有早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沉积间有玄武岩喷发,分布范围较小,燕山期本区造山运动强烈。
区域内萤石矿均赋存于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的顶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的底部及其间的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大厂层中。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区成矿及控矿地质条件
1.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上白垩统至古近系。上二叠统大厂层是锑矿、萤石矿主要含矿层位(图4-1)。由老至新叙述如下(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6;贵州112地质队,1978;贵州省安顺专区地质大队,1962):
图4-1 晴隆大厂萤石矿床区域地质图
(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1)
1—下三叠统飞仙关组;2—上二叠统龙潭组;3—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4—上二叠统大厂层;5—下二叠统茅口组;6—矿带;7—锑矿段;8—断裂;9—背斜
(1)下二叠统茅口组(P1m)
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硅质岩,产
(2)上二叠统
1)大厂层(P2d):为一套蚀变岩组,是锑矿、萤石、硫铁矿产出的主要层位,分为下段石英岩段和上段粘土岩段。
下段石英岩段(P2d1)下部为深灰色角砾状石英岩或灰色强硅化灰岩,是萤石产出的主要部位。产
上段粘土岩(P2d2)灰白色、灰色粘土岩、凝灰质粘土岩及硅化粘土岩、硅化角砾状粘土岩,局部夹玄武角砾岩、玄武砾岩等,普遍含黄铁矿,是锑矿主要富集部位,萤石矿次要产出层位。辉锑矿呈层带状、脉状产出,局部含
2)峨眉山玄武岩组(P1-2β):由暗绿、黑绿、钢灰、褐色块状、似层状、杏仁状玄武岩、间粒玄武岩、间隐玄武岩、晕圈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和变余玄武岩等组成。下部具蚀变现象,粘土化、高岭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较普遍,局部见黄铜矿、黝铜矿、辉锑矿等。底部是硫铁矿产出重要部位和辉锑矿富集部位之一。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厚0~270m,一般70m。
3)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大隆组(P2d):龙潭组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和茅口组(缺玄武岩处)为假整合接触,分为3段。主要岩性为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岩屑砂岩、凝灰岩夹煤层、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等;长兴、大隆组为一套薄层状粘土岩、粉砂岩、砂岩和生物灰岩,局部含煤,含植物化石。
(3)下三叠统
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夹薄层状泥质灰岩、细砂岩,厚205.19m。
2.矿区构造
大厂矿区位于区域性的两条北东向碧痕营背斜和落水冲大断层之间(图4-1)。该区受区域构造影响,伴随发育了一系列北东走向的次一级褶皱和断层,并控制着4条矿带的分布。
矿区构造以褶曲为主,断裂次之。黑山箐后坡背斜是区内主干构造,锑矿床、萤石矿床多分布于该背斜附近,是矿区重要的控矿构造(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6;贵州112地质队,1978;贵州省安顺专区地质大队,1962)。
1)褶曲:矿区内主要褶曲构造有13个,分别为黑山箐后坡背斜、碧痕营背斜、放马坪背斜等背斜,这些背斜均为北东向。
黑山箐后坡背斜位于矿区中部,北起陶家大坡,经黑山箐、后坡、沙家坪、新庄、于白岩脚向南西倾伏,贯穿全区南北,长达23km,宽4~6km,轴向南西200°转240°。核部地层为茅口组,两翼产状5°~10°,为一倾伏型开阔背斜。该背斜翼部次级构造发育,两翼分别被雷钵洞断层和树戛断层切割,轴部及其次级构造控制了黑山箐戛木、大厂、西舍、固路、后坡(南、北部)、支汆、沙家坪等锑矿床和萤石矿床(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6)。
2)断裂:大厂矿区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对锑矿、萤石矿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断裂有花鱼井断裂(F1)、青山镇断裂(F2)和雷钵洞断裂(F3)(图4-1)。
雷钵洞断裂(F3)北起支汆,经黑山箐、过雷钵洞在花月庵附近消失,长约1km,延伸方向北东10°~20°,倾向南东,倾角较陡,为一逆断层。在地表可见一条宽10m左右的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发育,断层两盘控制着西舍、后坡锑矿床、萤石矿床。
3)层间破碎带:沿构造薄弱地带,即大厂层沉积的古岩溶面,产生了层间滑动和破碎带。破碎带内见角砾状岩石和角砾粘土岩,角砾粘土岩厚度变化具一定规律,大体控制了锑矿床、萤石矿床的规模、产状和分布。
(二)矿床特征
1.矿体特征
晴隆县大厂萤石矿与锑矿共生,主要赋存于大厂层下段,其次为大厂层上段,与角砾状石英岩关系密切(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6;贵州112地质队,1978)。萤石矿床产出具体部位见表4-1。
表4-1 大厂矿床萤石矿体与锑矿体产出层位岩性表
锑矿体、萤石矿体产出部位,从空间上看,不同程度的与大厂层有着直接关系,萤石矿体又与大厂层中的层间构造角砾岩和蚀变硅化作用更是休戚相关。
大厂萤石矿床分为后坡矿段、沙家坪矿段和必康矿段。后坡矿段北部矿体15个,南部矿体7个,沙家坪矿段萤石矿体13个,必康矿段萤石矿体4个。萤石矿体多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为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赋存于大厂层底部石英岩和角砾状粘土岩中,受岩性控制。矿体产状与上覆、下伏岩层产状一致,矿体厚度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图4-2)。以沙家坪矿段为例,主要矿体特征简述如下:
图4-2 大厂萤石矿床必康矿段矿体剖面图
(据贵州省安顺专区地质大队,1962)
1—砂岩;2—砂质页岩;3—粘土岩;4—玄武岩;5—石灰岩;6—萤石矿体、矿化层;7—下二叠统茅口组;8—上二叠统玄武岩层;9—上二叠统大厂层
F-9矿体 位于矿段北中部,主背斜(B1)东翼。萤石矿呈似层状产出,赋存于大厂层上段角砾状粘土岩中。矿体呈北东40°延伸,倾向东南,长480m,宽80m,厚0.90~1.44m,平均厚度1.17m,品位27.70%~47.17%,平均品位35.19%。
F-10矿体 位于矿段中部,紧靠主背斜(B1)轴部,萤石矿呈似层状,产于大厂层下段角砾状石英岩中。矿体呈北东60°延伸,长480m,宽80m,厚1.08~1.53m,平均厚1.31m。品位21.03%~38.94%,平均品位31.53%。
F-12矿体 位于矿段中部,紧靠主背斜(B1)轴部,萤石矿呈似层状,产于大厂层下段中下部角砾状石英岩和硅化灰岩中。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南,长480m,宽80m,厚度1.07~2.25m,平均厚度1.66m。品位42.55%~60.99%,平均品位51.66%。
2.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以石英-萤石、石英-方解石-萤石型为主,辉锑矿-石英-萤石型,黄铁矿化粘土岩-萤石型次之。
(2)矿石自然类型
分为条带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和晶簇状矿石。
条带状矿石 由萤石、石英岩角砾和石英组成的对称或不对称条带,矿床中以此类矿石为主。
角砾状矿石 矿石由石英-萤石胶结石英岩角砾而成。
晶簇状矿石 萤石呈完好的立方体或立方体聚形产于晶洞、裂隙中。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他形晶结构、他形—自形晶结构和溶蚀结构。
矿石构造 本区萤石有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晶簇状构造。
(4)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本区萤石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萤石、石英,其次是辉锑矿、方解石、石膏、重晶石等。
矿石中主要化学组成:CaF2:20.57%~60.99%;SiO2:0.66%~67.34%;CaO:13.70%~52.17%;Fe2O3:0.96%~13.94%。
萤石矿石中SiO2偏高,产于角砾状粘土岩中的萤石含硫高达8.82%。
3.围岩蚀变
矿床内广泛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粘土化、重晶石化、方解石化、石膏化、角砾化、绿泥石化、褪色化等热液蚀变现象(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5地质大队,1986;贵州112地质队,1978;贵州省安顺专区地质大队,1962)。
硅化为含矿层的主要蚀变,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硅化为深灰色集晶石英,使原来的硅质岩、硅质灰岩重结晶。晚期硅化为半透明的乳白色石英及少量的绿色石英呈脉状、不规则脉状、团块状(伴随有锑、萤石矿物)穿插充填在P2d1上部的角砾化石英岩及P2d2下部的角砾化、硅化粘土岩中(即主要的含矿部位中),它与锑、萤石矿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高岭石化:多见于P2β玄武岩和P2d2蚀变粘土岩中,范围较小。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一)矿床成矿及控矿因素
1.地层对萤石矿床的控制
萤石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大厂层控制。赋存于茅口组灰岩侵蚀面之上,峨眉山玄武岩的特定层位——大厂层中。离开了大厂层,就没有工业意义的萤石矿床。
萤石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萤石矿体和含矿层在平面上、剖面上延伸达几千米,地层控制的标志极为明显(周德忠等,1980)。
2.岩性对萤石矿床的控制
大厂萤石矿主要赋存于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之上大厂层下段角砾状石英岩或灰色强硅化灰岩中,其次为大厂层上段角砾状粘土岩、硅化粘土岩中。
3.大厂层严格受古地理控制
从大厂层的分布和岩性来看,矿区外围东面的子林山和南边的下山一带缺失大厂层,北面沙子岭到大桥河一线也未见到大厂层,西北角的大梨树和西南角的栗山等地,大厂层已很薄,认为大厂层沉积时,大厂矿田的分布范围是一个古海湾。
大厂层中段粘土岩中含茅口期化石,具鲕粒结构,在水井湾锑矿床粘土岩底部发现长5m厚5cm的煤层,表明粘土岩是沉积的。
大厂层的沉积物有陆源、海源、火山源3种,以前者为主,见干裂构造和
4.构造与萤石矿床关系密切
萤石矿层随地层的褶皱而褶皱,又为断裂所破坏。萤石矿体的分布、产状与形态,受构造条件的明显控制。
由图4-2可看出,断裂对早期形成的萤石矿床具有破坏作用。
5.火山喷发作用与萤石矿床关系密切
大厂层形成时,该区经历了一次玄武岩喷发,大量的凝灰物质进入水盆,形成了凝灰质粘土岩。火山喷发喷射的汽液带来丰富的F,为萤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
6.具有萤石矿床的改造特征
在层间破碎带,见岩石呈致密块状及粗大的立方体聚晶。在破碎带中,见有辉锑矿具揉皱聚片双晶、具似胶状条纹结构的石英重结晶,普遍具波状消光等,这些反映了构造运动过程中,矿床遭受了强烈改造(周德忠等,1980;廖善友等,1990;陈豫等,1984;陈代演,1991)。
大厂层围岩蚀变普遍,也反映了矿床形成之后遭受了热液的改造作用。
综合地层和构造对本区萤石矿床的控制作用,从宏观角度认为大厂萤石矿床属于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
(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Sr同位素
彭建堂等(2003)对晴隆县大厂锑矿床中的萤石做了Sr同位素分析。根据萤石颜色和产出特征将萤石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萤石形成于主成矿期,与辉锑矿共生,颗粒较小,颜色多样,晶形发育不好,局部出现晶簇。晚期萤石形成于成矿晚期,呈无色—白色,颗粒粗大,常分布于晶洞中,与晚期石英共生。
测定结果显示,所测定的萤石样品其Rb含量都很低,通常小于1×10-6,这与萤石的晶体化学结构特征相吻合。早期萤石的Sr含量为(34.24~75.33)×10-6,晚期萤石的Sr含量明显偏高,而其87Sr/86Sr值相对偏低。
曹俊臣(1987)测定了贵州晴隆大厂、云南老厂、河北双洞子等层控萤石矿床的Sr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贵州晴隆大厂萤石87Sr/86Sr值为0.70829~0.71038,其下伏茅口组灰岩87Sr/86Sr值为0.70733,二者比值相近,认为该矿床萤石中的Ca来自茅口组灰岩或大厂层内的正常沉积岩。
2.稀土元素特征
彭建堂等(2002)对晴隆县大厂锑矿床中的萤石做了稀土元素分析。认为该矿床萤石可分为早晚两期,各期萤石特征在本章讨论Sr同位素时已经述及,在此不再重复。
彭建堂等按本区不同颜色、不同矿物共生组合的萤石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分析。由分析数据可知,该矿萤石中的REE含量变化大,为(5.44~111.04)×10-6,即使在同一手标本中不同颜色的萤石REE含量变化也较大。通常情况下,早期萤石的REE含量高于晚期萤石。形成于主成矿期的早期萤石,其(La/Yb)N为0.75~4.70,一般大于1,表明LREE,HREE分馏不太明显,LREE略微富集。尽管该矿床萤石的REE含量变化较大,特征参数也有所差别,但其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则相当吻合,不同颜色的萤石均表现出明显的负Ce异常、富MREE、配分曲线相对平缓的特征(图4-3)。这种REE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脉状萤石矿床中的萤石(曹俊臣,1995)。
本区萤石稀土元素显示以下几方面特征:
萤石的REE组成,与其矿物共生组合关系不大,但与其颜色有关。早期萤石REE含量相对较高(其中绿色、浅绿色萤石最高,紫色、浅蓝色萤石次之),晚期形成的白色萤石很低。一般而言,浅绿色萤石的Eu异常不明显,而紫色、浅蓝色萤石显示出明显Eu异常,特别是紫色萤石,或表现出较大的正Eu异常或表现为明显的负Eu异常(图4-3)(彭建堂等,2002)。
由于REE系列中各元素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存在着差异,溶液体系中REE-F配合物的稳定性,从La→Lu逐渐增加(Wood,1990;Lottermoser,1992),因此,早期沉淀的萤石应富LREE、贫HREE,而晚期形成的萤石富HREE、贫LREE。前人的研究也证实,萤石REE中Tb,La分异最明显,早期萤石Tb/La较低,晚期萤石Tb/La较高。故利用萤石的REE配分模式和Tb/La值可有效地判断其发生沉淀的阶段(Ekambaram et al.,1986)。对于晴隆锑矿、萤石矿床而言,主成矿期不同颜色萤石的REE配分模式相似,Tb/La值接近,这暗示该矿主成矿期萤石持续沉淀的时间并不长,不同颜色、不同矿物组合的萤石形成时间大体相近。同时,该矿床中缺乏明显富LREE或富HREE的萤石,表明该矿萤石是形成于流体演化的中间阶段(彭建堂等,2002)。
(三)成矿期次和成矿时代
晴隆县大厂萤石矿床的野外宏观观察和硫、铅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的形成过程主要由早、晚两个阶段构成,即二叠纪晚期形成萤石矿(源)层阶段和燕山期热液改造阶段(陈豫等,1984;廖善友等,1990)。
图4-3 大厂萤石矿床不同颜色萤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据彭建堂等,2002)
a—紫色萤石;b—浅蓝色萤石;c—绿色萤石;d—浅绿色萤石;e—白色萤石
1.二叠纪晚期萤石矿(源)层沉积形成阶段
晴隆县大厂萤石矿床赋存于大厂层下段,其次为大厂层上段,严格受地层层位和岩性控制,层位稳定。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含矿层随地层的褶皱而褶皱。矿层保留了原始层纹构造等,这些现象表明,在本区大厂层形成时,沉积了萤石矿(源)层。
大厂层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细晶黄铁矿δ34S值为正值,与二叠纪海洋硫同位素(+9.7‰)相近,反映了其沉积特征。
前已述及,大厂层形成时代为二叠纪晚期,故沉积萤石形成于二叠纪晚期。
2.燕山期热液改造阶段
燕山期本区造山运动强烈,造成了区内褶皱、断裂及层间错动,含矿热卤水迁移至成矿有利部位,使原萤石矿层改造、富集,构成今天萤石矿床的基本面貌(周德忠等,1980)。
(四)成矿物质来源
1.Ca的来源
前已述及,大厂萤石矿床中Sr同位素比值与大厂层底部的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的比值相似,分析认为,该矿床萤石中的Ca来自茅口组灰岩(曹俊臣等,1987)。
2.F的来源
大厂层底部岩层及上覆玄武岩,F含量在0.14%~0.33%,均较高,认为F来自于火山喷发作用(曹俊臣等,1987)。
矿区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大气降水。区内火山活动的产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为成矿提供了大量的F。
(五)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1.对该矿床成因的不同观点
对晴隆县大厂萤石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关键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从萤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大厂辉锑矿-萤石共生矿床为热液成因。一种观点认为,该矿床是热水沉积成因。一种观点认为,该矿床由火山碎屑沉积形成矿源层,后经热卤水改造形成。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是简单的海相喷流沉积成因或原地改造产物,而可能与下伏基岩有关。
热液成因论者认为,晴隆大厂锑矿-萤石共生矿床中,萤石中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存在明显的铈和铕的负异常,应为热液成因(蔡华君等,1996)。
热水沉积成因研究者(李明道,2008)认为,“大厂层”是与热水成矿作用有关的海相沉积组合建造,其形成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末期,矿床中存在辉锑矿晶体与容矿岩石准同生的许多标志,该矿床是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地幔柱活动早期局限海湾浅水环境低温热水成岩成矿作用叠加而形成的热水沉积型矿床。
沉积-改造论者认为,该矿床的锑矿、萤石矿矿体、矿化点均产在“大厂层”中,受一定层位控制,矿源层是“大厂层”;萤石矿受岩性控制,主要产于“大厂层”下段,其次为上段,与石英岩和角砾状粘土岩关系密切;在“大厂层”中见许多古生物化石,并保留有原始沉积层纹构造特征;“大厂层”受构造控制,锑矿、萤石矿主要产在黑山箐-后坡背斜的轴部、高点、次高点及翼部次级鼻状构造、挠曲及断层造成的牵引褶曲内,分布地域受断层控制,属于火山沉积-后期改造矿床(廖善友等,1990;陈豫等,1984;陈代演,1991;周德忠等,1980;曹俊臣等,1987)。
笔者认为:系统的野外观察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大厂萤石矿床宏观上受地层和岩性控制,地层中保留有原始沉积构造特征,矿层具有原始沉积的特征;背斜、断裂对矿层具有控制作用,认为该矿床为沉积改造型矿床。
2.萤石成矿作用
(1)二叠纪晚期萤石矿(源)层的沉积
早二叠世末期华力西期,东吴运动使本地区上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茅口灰岩形成岩溶地貌。晚二叠世早期,黔西南-黔西的威信—镇雄—盘县以东沦为滨海,在大厂地区形成海湾,在风化壳粘土岩之上,沉积形成了一套条带状灰岩、硅质岩。这套岩石的沉积,反映了一种滨海-潮坪的弱水动力条件环境。之后,逐渐形成封闭、半封闭的海盆,堆积了粘土质沉积物。此时,相当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第一旋回时期,本区为火山沉积相区,第二旋回时,为溢出熔岩的边缘地带。第一喷发旋回的火山活动,大量的凝灰物质进入水盆,形成了凝灰质粘土岩。同时,玄武质凝灰物质水解,生成了沸石并放出SiO2。在第一旋回和间歇期,大量火山喷射的汽液,带来丰富的SiO2,F,S,CO2,P及Fe,Sb,Cu,As,Au,Hg,Pb,Zn,Ag和一些稀有分散元素、放射性元素。它们在火山汽液中大多可能以配合物的方式搬运进入水盆,分解沉积或易于被软泥吸附和沉淀,在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较为集中,而不易逸散。在弱碱性的海水中,SiO2溶解度较大,易于搬运,为大面积交代灰岩(第一期硅化)形成硅质岩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锑和硫结合或锑硫配合物分解生成细粒、针柱状辉锑矿,沉淀于古岩溶洼地中。因此,大厂层较厚,锑矿化较好,反之,则变贫尖灭。
火山喷气中的HF或F配合物分解后,与海水中的CaCO3反应或交代灰岩,生成萤石。火山喷气中H2S与火山气液中带来的或凝灰物质水解分离出来的Fe作用,可生成黄铁矿。
晚二叠世早期,形成了辉锑矿、黄铁矿、萤石的含矿火山沉积建造。
(2)燕山期热液改造阶段
燕山运动时期,以区域性的东西向对扭产生北西南东向水平挤压,使北东向断裂发生右行扭动,造成了矿田内北北东向褶皱、断裂及层间滑动。在强大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下,地下水受热,具有较大的溶解、交代能力,形成含矿热卤水。这种含矿溶液,在适当条件下,在成矿有利构造部位和容矿空间沉淀,改造原萤石矿层,使其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