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从来都是文辞简短但寓意无穷的,尤其是在细节上的描写往往让人惊叹,读鲁迅的作品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方寸之间,深不可见”。《社戏》作为鲁迅《呐喊》中收录的优秀作品,百年来被无数人称道,那么《社戏》中都有哪些蕴藏很深的哲理呢?又有哪些是我们不能从表面看出来的故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第一:北京戏园
虽然《社戏》的主题是鲁迅小时候的见闻,但是小说开篇到并不是以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而是先描写了鲁迅成年以后的一次听戏遭遇。鲁迅被朋友邀请去北京看戏,说北京的戏是全天下演的最好的,仅仅这里就已经能够看到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第一个深意。民国时期,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士绅官吏以北京为最,鲁迅巧借戏园子来挖苦,北京的官员们最会“演戏”。
第二:家乡社戏
鲁迅笔下的孩子永远都是纯洁无私的, 无论是少年闰土还是社戏中要偷自己家罗汉豆的小伙伴,鲁迅永远把孩子们描写的无私正直,把大人描写的奸诈麻木。在听社戏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大家都昏昏欲睡,正好这时戏里演到一个小丑被老生用马鞭抽打,所有人才哄堂大笑振作起精神,这个只有十几个字的细节描写,却一言道尽了人性的丑陋和中国人爱看“悲剧”的病态心理,这也是鲁迅在其他作品中大肆批判的心理特征。
第三:六一公的称赞
作为一个老实的庄稼汉,六一公公以种地卖罗汉豆为生,但是乡下人并不喜欢,销量也不好,而当六一公问道鲁迅罗汉豆是否好吃时,鲁迅回答很好,这么简单敷衍的一句话,正因为是从城里人嘴里说出来,让这个乡下农民感激涕零,一边骂乡下人不识货,一边又去给鲁迅家送新鲜的罗汉豆,还在鲁迅的母亲面前狠狠的夸赞一番,但鲁迅再也吃不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那种“幸福快乐”的味道。
第四:读书与童趣
鲁迅在《社戏》中对自己的一个非常直接的讽刺,就是自己只知道读书,而双喜等乡下孩子却几乎“无所不能”,这种对生活充满乐趣并且有无限活力的孩子们,把乡下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反而是鲁迅这个从城里来的富家少爷,却几乎什么都不会,面对不能看戏时的窘境,他除了委屈生闷气以外,别无他法,反倒是双喜他们每次遇到困难都有注意,这让鲁迅非常钦佩。
鲁迅《社戏》中的内在含义,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小编的一同分析就概括玩了,所谓经典,就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不断的从中汲取到不同的营养价值,这就是好比美酒,时间越久越醇厚,因为岁月给了经典更多的深意,让更多的人解读出了各自时代的东西,积累的多了,就成为伟大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自然是不必小编多说的,每个中国都知道,作为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的思想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我们最熟悉的《呐喊》也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走向全世界,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能够让后世从书中看到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正,并且走出新社会的一条新道路,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希望有一天,鲁迅先生的思想可以在中国再次焕发新的光芒,让更多的人知道鲁迅的大名,重新把鲁迅先生的傲骨接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重新让我们的民族魂苏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里,到了那一天,先生九泉之下,也可以安然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