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历史有多长了?

如题所述

从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到现在,已经有137年的历史了。

助听器的发展历程:

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

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

1904年,丹麦人Hans Demant与美国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资批量生产助听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有气导和骨导两种类型的助听器了。这个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缺点,如噪声太大,体积笨重如17寸电视机,不易携带,等。

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电子管)问世不久,就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体积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了第一台商业性电子管助听器。由于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二是驱动电子通过电栅到达阳极),因此这种助听器体积大而笨重,虽然增益和清晰度较好,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电池代替了锌电池,使电池的体积显著减小,电池与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显著缩小,这样,助听器就可以随身携带了。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PC)和压缩( 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等技术。

1943年,开始研制集成式助听器,将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装在一个小盒子内,为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批量生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最后,竟能像香烟盒一样大,携带已非常方便。

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们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获得较好效果。采用一部分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如果全部采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微型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者将接受器和麦克风分别装在两边的眼镜腿上,但未能实现双耳配戴。1955年,推出了整个机身都在单个镜腿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成为可能。

1956年,制成了耳背式助听器,不仅体积进一步减小,优越性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

1957年,耳内式助听器问世。新的陶瓷传声器频率响宽阔平坦,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不足。钽电容的出现,使电容体积进一步减小,晶体管电路向集成电路这一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耳内式助听器出现以后不久,半耳甲腔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美观上的需要。

1958年,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

1988年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变换多个聆听程序,以达到最舒适的听觉感受。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嘈杂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聆听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配带指向性助听器的人虽然目光未投向您,但是,他在专心收听您的讲话,故似乎有监听的特殊用途。据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配戴这样的助听器。

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又推出了“数码”助听器,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极强,为选配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可实现100%的隐形助听器。

最后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有了隐形助听器、耳内式、耳背式、盒式、眼镜式、发卡式、钢笔式、无线式等多种形状,助听效果明显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6
从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到现在,已经有137年的历史了。

助听器的发展历程:

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这种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

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t Alt制备出了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

1904年,丹麦人Hans Demant与美国人Resse Hutchison共同投资批量生产助听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有气导和骨导两种类型的助听器了。这个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虽然能够满足一些聋人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缺点,如噪声太大,体积笨重如17寸电视机,不易携带,等。

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电子管)问世不久,就出现了真空管助听器。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体积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了第一台商业性电子管助听器。由于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供电(一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二是驱动电子通过电栅到达阳极),因此这种助听器体积大而笨重,虽然增益和清晰度较好,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电池代替了锌电池,使电池的体积显著减小,电池与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如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使得一体式助听器的体积显著缩小,这样,助听器就可以随身携带了。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削峰(peak clipping,PC)和压缩( 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等技术。

1943年,开始研制集成式助听器,将电源、传声器和放大器装在一个小盒子内,为现代盒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批量生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最后,竟能像香烟盒一样大,携带已非常方便。

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们立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获得较好效果。采用一部分半导体元件,可以使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如果全部采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微型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出现了眼镜式助听器。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者将接受器和麦克风分别装在两边的眼镜腿上,但未能实现双耳配戴。1955年,推出了整个机身都在单个镜腿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配戴助听器成为可能。

1956年,制成了耳背式助听器,不仅体积进一步减小,优越性也超过了眼镜式和盒式助听器,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助听器。

1957年,耳内式助听器问世。新的陶瓷传声器频率响宽阔平坦,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不足。钽电容的出现,使电容体积进一步减小,晶体管电路向集成电路这一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耳内式助听器出现以后不久,半耳甲腔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美观上的需要。

1958年,中国开始生产盒式助听器。

1988年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变换多个聆听程序,以达到最舒适的听觉感受。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嘈杂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聆听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配带指向性助听器的人虽然目光未投向您,但是,他在专心收听您的讲话,故似乎有监听的特殊用途。据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配戴这样的助听器。

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1997年,“数字助听器”的增益智能化调整,使用极为方便,性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又推出了“数码”助听器,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极强,为选配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可实现100%的隐形助听器。

最后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有了隐形助听器、耳内式、耳背式、盒式、眼镜式、发卡式、钢笔式、无线式等多种形状,助听效果明显提高。
第2个回答  2016-04-09

助听器是个人使用的微小型扩声系统,是将外界的声音放大到适应聋耳需要的程度的放大设备,它能帮助使用者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进而补偿聋耳的听力不足,使聋人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听到各种语言及有用(也包括无用)的声信号,是帮助聋人改善听力困难的有效工具。

   
人类使用助听器已很久很久,很早以前,人们就掌握了一些原始的助听方法—手掌集音。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听不清远方的声音时,就会本能的把手掌并拢并弯曲起来放在耳后。这一简单的动作是最方便、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助听方法,至今尚在许多场合下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波,从而把更多的声能引导到耳内,这样的结果使耳内的响度水平上升6分贝。手掌集音等于扩大耳廓。扩大耳廓的方法是许多哺乳动物所具有的耳翼功能。

   
许多动物都长着大耳朵长耳廓,因而听觉非常灵敏。人们常说兔子耳朵灵,是因为兔子耳朵很长,耳且还能转动寻找迎对声源。人类最初的耳廓可能也类似动物的耳廓,其后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征服自然,生活中愈来愈少地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因此对集音功能的要求愈来愈低,故耳壳逐渐退化,人的耳廓多数不能转动,只有少数人的耳廓能轻微的动一动。且幅度极小。人们为了对准声源以求得更清一些,则必须调正头位。某些动物如猫、犬、鹿等尤其是警犬、猎犬,为了凝视目标而保持头位不变,却可以运动耳廓迎对声源。马、驴、骡的耳朵则更为发达,能运动自如;驴耳不仅用于听声,甚至驱赶袭扰头部的蚊蝇和昆虫。马能够自动的给来自前方、后方的汽车让路,并能在枪林弹雨中弛骋。猪的耳朵很大,由于耷拉着下垂,阻碍了声波的接收所以听觉迟钝,又爱睡觉。尽管人的耳朵不如动物发达,但人的大脑却比所有的动物发达的多,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助听设备。

    人类制造的助听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电助听器,另一类是电助听器。非电助听器是比较原始的、古老的助听器;电助听器是近代的和现代的助听器。

第3个回答  2016-03-03

助听器的发展历程已有一百多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产品的不断研发和创新,在外形,功能和性价比等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类医疗器械之所以推广和盛行,也离不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

第4个回答  2018-10-08
助听器的发展历程已有一百多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产品的不断研发和创新,在外形,功能和性价比等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类医疗器械之所以推广和盛行,也离不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