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实习区地质影像特征

如题所述

3.3.2.1 岩石地层影像特征

本区出露有新元古代至第四纪的地层。根据影像特征和填图要求,共分为17个地层单位。现以上横塘、五家垄、藕塘底三个地层剖面影像图为基础(图3.5),结合区域航空遥感图像,对测区各地层单位的影像特征总结如下。

图3.5 地层剖面影像图

◎第四系(Q):为松散冲、洪积物。分布于山涧洼地、沟谷及河谷平原。影像上多为耕地所占据,其中以水田为主,旱地次之(果园、菜园、茶园等)。在河谷平原(须江)上除有耕地外,村镇分布集中,如江山市区就位于该地貌类型的冲、洪积层之上。航片上影像特征十分清晰,呈白-灰色调,具有典型的网状或格状图案,与下伏地层的界线清楚(图3.6a)。

◎衢江群(K2Q):为紫红色砾岩、砂岩。零星分布于鸡公山、目莲洞、老虎山及外桐岭以东一带。航片上显示,受升降断块的影响,形成崎岖的山峰和低矮平缓的丘陵。在平缓丘陵区有土壤覆盖部位,多开垦为旱地,呈较均匀的灰色调,植被不发育。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界线清楚。

图3.6 岩石地层单位影像特征

◎丁家山组(P1d):为黑灰色燧石岩、灰黄色粉砂岩。呈条带状分布于枇杷柚底至里桐岭一带。航片上显示为麻点状影纹,并构成条状山体的一部分。与下伏地层的界线较清楚。

◎石头山组(C2-P1s):为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麻雀岭底-彭里-下南塘一带,构成向斜核部地层。主要地貌形态为孤山丘陵和溶蚀洼地。在溶蚀洼地中土壤覆盖层较厚,水田和旱地分布较多;孤山丘陵之上植被不发育,为灰-深灰色调。另外还可见大小不等的采石场。与下伏地层界线清楚(图3.6b)。

◎藕塘底组(C2o):该组岩性较复杂,主要有黄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砾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灰岩透镜体、灰白色-黄白色石英砾岩等。主要分布于方家山、藕塘底、哑塘至何家山一带,在汪家、里桐岭以北也有零星出露。在地貌上往往构成规模较大的山体,并呈北东向展布,冲沟不发育,影纹粗造,具麻点状,植被发育,色调不均,与下伏地层界线不大明显,往往呈过渡关系(图3.6c)。

◎叶家塘组(C1y):为紫色泥质粉沙岩、灰白色砂砾岩、黑灰色砂质页岩、黏土岩、粉砂岩。分布于藕塘底组以西、西山西侧,里桐岭以南也有零星出露。在地貌上与藕塘底组一起构成规模较大的山体,但出露范围较小,往往沿山脊展布。局部地段层理清晰,植被发育,色调较暗,与下伏长坞组的界线清楚,呈假整合接触关系。该界线的特征往往是位于山脊一侧由陡变缓的突变部位,且界线两侧的色调、地貌、植被、影纹等标志有明显差异(图3.6d)。

◎长坞组(O3c):为灰绿、黄绿色页岩夹细砂岩、粉砂岩。主要分布于藕塘底至桃棚、塘头至长丰一带,范围较广。在航片上影像特征明显,呈灰白色调;植被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冲沟发育,呈碟形;为低矮丘陵地貌,平面形态具“似姜状”特征,丘包边缘光滑、丘顶浑圆,丘包之上放射状微细冲沟十分发育是识别该地层的主要标志。与下伏地层的界线大部分清楚(图3.6e),局部地段需加以追索确定。

◎黄泥岗组(O3h):为砖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该层厚度较小而稳定,一般为20M左右。航片上影像为均匀的浅灰色窄条带状,表面光滑而细腻,常出露于山体边坡或山体鞍部,植被不发育。与下伏地层界线较清楚(图3.6f)。

◎砚瓦山组(O2y):为灰绿色、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其分布与黄泥岗组基本一致,但在金目坞、外棚、莲花山等地也有出露。在构造上位于背斜核部及其附近。层理影像清晰,植被不发育。当它处于背斜核部时,多为北东向展布的谷地或山鞍地形,谷地间旱地、村落分布较集中。当它为翼部地层时,则为北东向断续展布的块状丘陵地形。与下伏地层的界线清楚(图3.6g)。

◎胡乐组(O1-2h):为黑色薄层硅质岩、粉砂岩、页岩。分布于上横塘至拳头坂、蚱蜢山一线。影像特征为:深色调,植被发育,具密集的麻点状影纹;在地貌上往往构成山梁,并与岩层走向垂直,冲沟发育;与下伏地层界线较清楚。

◎宁国组(O1n):为深灰-黑色笔石页岩。分布于上横塘、郑家坞至岭家山以西一带。该组地层厚度较小,一般为20~40M。由于该层岩性松软,易于风化,具有较典型的山鞍地形,植被发育不均,呈灰白-白色调。与下伏地层的界线大部分清楚(图3.6h),局部地段需加以追索确定。

◎印渚埠组(O1y):主要为黄绿色、杂色页岩,沿江山岗东南坡脚呈带状展布。冲沟发育,植被发育不均,色调不匀。不规则块状山体呈断续分布,无植被部位微细冲沟十分发育。与下伏地层的界线较清楚(图3.6i)。

◎碓边组(

):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夹泥灰岩或钙质页岩条带。分布于江山岗和西山北段。该组地层因受构造影响,岩石有不同程度的硅化,常形成高大的山体。植被较发育,呈灰至深灰色调。冲沟稀少,有采石场分布。需要指出的是,本区的碓边组与受断裂构造影响较小的碓边的碓边组影象特征相比,有很大差异(图3.6j)。

◎荷塘组(

):为黑灰色薄层状硅质岩、碳质页岩。出露范围狭小,仅在西山东北段见有少量分布。在地貌上位于山脊一侧,植被生长茂密,呈深灰色调。与下伏地层的接触界线不明显。

◎西峰寺组(Z2x):主要为灰白色白云岩。分布于江山岗和西山东北段,沿山脊展布。影像色调为深灰色,植被较发育,冲沟稀少。

◎雷公坞组-志棠组(Z1l-Z1z):雷公坞组为灰绿、灰紫色块状含砾泥岩、粉砂质泥岩。志棠组主要为浅灰色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两者虽然岩性差别较大,沉积环境也不一致,但由于它们位于测区西山构造带,受其影响,岩石普遍强烈硅化而难以区分,因此将两者合并为一个地层单元。

该组岩石硅化后,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增强,形成带状展布的山体,山脊较尖棱,山坡东陡西缓。岩石节理、裂隙十分发育,针叶、阔叶混交林生长茂盛,呈暗色调。

◎上墅组(Pt3s):主要为暗紫色块状酸性熔结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流纹岩。分布于江山港以东。为低矮平缓丘陵地形,平面形态具脑纹状或姜状特征,呈浅灰色-灰白色调,旱地和村庄分布密集,冲沟发育,为树枝状水系。

3.3.2.2 地质构造影像特征

(1)不同产状岩层的影像特征

水平岩层在遥感图像上呈现某些特有的影像和地形地貌特征。在地形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下伏岩层被剥露,较新的岩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而较老岩层分布于河谷或冲沟低洼处,在图像上表现为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围绕山体或山梁呈封闭的同心圆状、贝壳状、花边状等影纹图案。差异风化的结果形成阶梯状地形、桌状山、平顶山等地貌景观。

直立岩层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不同色调或微地貌组合呈平行的直线状或弧线状条带。这些条带不受地形切割的影响,可以穿越沟谷、山系,沿着自身的走向延伸。坚硬的直立岩层形成两坡对称的山脊或脊垄状地形;而软弱岩层则形成平直的沟谷洼地。两者的组合形成“肋”状地形。

倾斜岩层是最常见的岩层形态。由于产状、地形切割程度不同,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图形特征。在地势平坦地区,因未受地形切割或切割很微弱,倾斜岩层在图形上表现出与直立岩层相似的影像特征,很难判断它们的倾向和倾角。但在地表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倾斜岩层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组成的一系列平行折线、锯齿状、弧线状等影像特征。

(2)倾斜岩层产状的解译

倾斜岩层产状的解译途径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岩层三角面与地形坡向的关系来确定。岩层三角面是指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倾斜岩层地表露头线上的高点(山脊点)和与之相邻的两个地点(沟谷点)连结而成的一个三角形平面。它的实际形态受岩性、地形侵蚀程度和岩层倾角大小的影响,图像上可以是三角形、半圆形、半月形、梯形等形状。多个岩层三角面常沿倾斜岩层倾向呈叠瓦状影像,沿岩层走向断续连结成波浪状、锯齿状或不规则折线状。岩层三角面是判断岩层产状的最佳标志。

利用岩层三角面判断岩层产状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仅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目估法。

目估法是依据遥感图像上岩层三角面顶角的大小来判断其产状的。岩层倾角较小时,其顶角也较小(图3.7)。该法只能定性地判别岩层倾向及倾角大小。通常把水平、缓、中等、陡倾斜及直立岩层的倾角分别定义为<5°、5°~20°、20°~45°、45°~80°和>80°。利用航空像片目估产状时,要尽量选用像片中心处的岩层三角面,以减小中心投影产生的误差。

图3.7 利用岩层三角面影像特征判别岩层倾角

(3)褶皱构造的解译

根据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区内可解译出两个向斜和两个背斜构造。

◎长塘向斜:核部为长坞组,两翼由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地层组成,呈北东向展布。两翼岩层三角面清楚,其尖端指向相背;两翼地层的特征影像对称分布,且西翼地层出露宽度较大,而东翼出露宽度较小,表明轴面倾向南东。从实地调查资料看,在向斜核部长坞组内还存在一些次级褶皱,可见该向斜为一复式向斜。

◎彭里向斜:核部地层为丁家山组和石头山组,两翼由藕塘底组和叶家塘组等地层组成,枢纽呈北东向展布,轴面倾向南东。西翼地层出露较完整,岩层三角面清楚,尖端指向相背;东翼地层因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出露不完整,局部地段地层层序发生倒转,但与西翼仍呈对称之势。核部地层广泛发育岩溶地貌。纵向、横向和斜向断裂发育,向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五家垄背斜:核部地层为砚瓦山组,两翼由黄泥岗组、长坞组等组成,枢纽呈北东向展布。两翼岩层三角面清楚,其尖端指向相对,地层影像对称分布。背斜核部瘤状灰岩中纵张节理发育、岩石易于风化,沿轴线方向多形成沟谷或山鞍地形,地下水丰富,村落分布较集中。

◎西山倒转背斜:沿西山呈北东向展布,核部地层为志棠组-雷公坞组、西峰寺组。两翼为碓边组、印渚埠组-长坞组、叶家塘组等。背斜西翼地层出露零乱,局部地层发生倒转,如西山北段西侧、外桐岭等地可见较老地层盖在较新地层之上;东翼为正常翼。由于该背斜内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受其破坏,核部地层多形成硅化破碎角砾岩带,并构成西山的主体,背斜两翼的影像特征不明显。

(4)断裂构造的影像特征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它们的影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沿断裂走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当断裂规模较大时,常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色调异常带或色调界面。如藕塘底NNW向断裂、西山NE向硅化破碎带等都有明显的色调异常带显示(图3.8a);西山东缘断裂则表现为色调异常界面。当断裂规模较小时,沿断裂走向常出现色调异常线,即沿断裂出露线显示为比背景色调更深或更浅的色调异常。

图3.8 断裂构造影像特征

◎断裂两侧出现地层缺失、重复或横向错开:由地层缺失、重复反映出来的断裂,一般不易直观地予以辨认,需要熟悉地层层序或地层的岩性组合才能给予正确的解译。由地层(岩体)被横向错开而显示的断裂,一般容易辨认,如五家垄、长丰-岭家山、莲花山-岗坞等NW向断层(图3.8c、d),对地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错开,并造成断层两侧色调有明显差异。

◎沿断裂走向出现线状分布的陡坎(崖)、脊垅状、低凹或沟谷地形:由于断裂构造特征和性质的多样性,断裂构造在地貌上有不同的表现。如西山西缘北东向逆断层,沿其走向常出现陡坎和陡崖(图3.8b);方家山-藕塘底北东向逆断层则几乎沿山脊线展布,形成脊垄状地形(图3.8e);奥陶系分布区出现的大量北西向线形凹地或沟谷地形大多数与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