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这个词跟哪个词对应更好

如题所述

1.“亦师亦友”这个词跟“良师益友”可以相对应。具体看下面分析。
2.亦师亦友的意思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有益的老师可以是知心的朋友,有长处的朋友某种意义上就是值得学习其长处的老师。再来看,“良师益友”这个词。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可见,“亦师亦友”跟“良师益友”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相互对应。
3.相关历史典故
首先,良师益友与亦师亦友都是出自于《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从《论语》、《孟子》、《史记·孔子世家》等经典的记述中,我们得知,孔子与其门生似乎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些门生,对于孔子的态度,都是毕恭毕敬、唯命是听的,说确切些,只能算是弟子们,但子路与他的关系却很具生活化,所以真正要算得亦师亦友的,唯子路一人而已。
子路真率莽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三思而后行”,却总是“率而对曰”,在人面前,不分高低贵贱,难免说一些不该说的话,所以,孔子以老师的口吻无奈地对子路说:“你呀,给你说了多少次了,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呀!”《论语-为政》还有一次,孔子与人闲聊,说起君主的用人和治国的策略,他感叹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乘着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估计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后很高兴,要知道,孔子可是很少当面表扬子路的。孔子知道后,很不客气地批评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的嘛,没什么可取的才能。”知生莫如师,子路还真让他的先生说中了在为别人的家族争斗而慷慨就义。《论语-公冶长》子路不死心,反问孔子说:“那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没好气地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一次,孔子竟然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君子与小人论”来,子路只好不再作声。孔子还不算完,继续以子路的勇而责难他。他又拉住子路,强行来一次彻底的教诲。他说:“子路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智慧吗?”子路怏怏地说:“没有。”孔子直视着子路说:“来,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近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论语-阳货》这一席话,正揭到了子路的短处。子路很恭敬地聆听完先生的教诲,没有作声。因他如婴孩般率真,估计只做到了“闻过则喜”,而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更因“秉性难易”,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而常常得到老师的不倦教诲。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虽然在人面前谈到自己的弟子时,对他们十分苛刻,但是临了,也会实事求是地讲一下各人的优点,这都是为师者的风范。孟武伯很器重子路,想从他的老师那儿了解一点有关子路的信息,便旁敲侧击地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看出了孔子为难的神情,又再次追问。孔子才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论语-公冶长》孔子真不知道子路做到了仁吗?我看并不见得。子路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但当别人问及他时,他还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尽可能地隐去了子路的不足,对他做了客观的评价。

有一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和风习习,桃花夭夭,杨柳依依,小溪淙淙,芳草萋萋。子路与曾晳、冉有、公西华坐在树底下陪老师聊天,孔子的心情很好,他一边品着茶一边说:“谈谈你们的理想吧。”话音未落,子路就迫不急待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散的时候,曾晳故意走在后面。他边走边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论语-先进》另有一次,孔子在备课,颜渊、季路在旁边陪侍着,干些倒倒水、扫扫地、整理整理老师的教案等等杂事。孔子看着他们俩很是无聊,就停下笔,随便说了一句:“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马上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见颜回说完垂手立着,便打破沉默,反问孔子:“想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看,只有子路敢这样反问老师,估计又是他的性格,使他忘了此时师生的关系,而只看作是朋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1
1、“亦师亦友”这个词跟“良师益友”可以相对应。具体看下面分析。
亦师亦友的意思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有益的老师可以是知心的朋友,有长处的朋友某种意义上就是值得学习其长处的老师。再来看,“良师益友”这个词。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可见,“亦师亦友”跟“良师益友”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相互对应。
2、相关历史典故
首先,良师益友与亦师亦友都是出自于《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从《论语》、《孟子》、《史记·孔子世家》等经典的记述中,我们得知,孔子与其门生似乎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些门生,对于孔子的态度,都是毕恭毕敬、唯命是听的,说确切些,只能算是弟子们,但子路与他的关系却很具生活化,所以真正要算得亦师亦友的,唯子路一人而已。
子路真率莽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三思而后行”,却总是“率而对曰”,在人面前,不分高低贵贱,难免说一些不该说的话,所以,孔子以老师的口吻无奈地对子路说:“你呀,给你说了多少次了,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呀!”《论语-为政》还有一次,孔子与人闲聊,说起君主的用人和治国的策略,他感叹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乘着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估计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后很高兴,要知道,孔子可是很少当面表扬子路的。孔子知道后,很不客气地批评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的嘛,没什么可取的才能。”知生莫如师,子路还真让他的先生说中了在为别人的家族争斗而慷慨就义。《论语-公冶长》子路不死心,反问孔子说:“那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没好气地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一次,孔子竟然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君子与小人论”来,子路只好不再作声。孔子还不算完,继续以子路的勇而责难他。他又拉住子路,强行来一次彻底的教诲。他说:“子路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智慧吗?”子路怏怏地说:“没有。”孔子直视着子路说:“来,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近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论语-阳货》这一席话,正揭到了子路的短处。子路很恭敬地聆听完先生的教诲,没有作声。因他如婴孩般率真,估计只做到了“闻过则喜”,而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更因“秉性难易”,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而常常得到老师的不倦教诲。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虽然在人面前谈到自己的弟子时,对他们十分苛刻,但是临了,也会实事求是地讲一下各人的优点,这都是为师者的风范。孟武伯很器重子路,想从他的老师那儿了解一点有关子路的信息,便旁敲侧击地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看出了孔子为难的神情,又再次追问。孔子才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论语-公冶长》孔子真不知道子路做到了仁吗?我看并不见得。子路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但当别人问及他时,他还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尽可能地隐去了子路的不足,对他做了客观的评价。

有一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和风习习,桃花夭夭,杨柳依依,小溪淙淙,芳草萋萋。子路与曾晳、冉有、公西华坐在树底下陪老师聊天,孔子的心情很好,他一边品着茶一边说:“谈谈你们的理想吧。”话音未落,子路就迫不急待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散的时候,曾晳故意走在后面。他边走边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论语-先进》另有一次,孔子在备课,颜渊、季路在旁边陪侍着,干些倒倒水、扫扫地、整理整理老师的教案等等杂事。孔子看着他们俩很是无聊,就停下笔,随便说了一句:“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马上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见颜回说完垂手立着,便打破沉默,反问孔子:“想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看,只有子路敢这样反问老师,估计又是他的性格,使他忘了此时师生的关系,而只看作是朋友了。
第2个回答  2017-08-03
这个"对应",应该理解为对句吧。对偶的方法有好几种,诗词楹联的对仗要求更严格。这里仅按对偶的要求举几个例子。
首先,以流水对的思路,意义上下相承。所对的词组可承接师、友之意义来说,如赞美师、友给自己的帮助,可以对:式道式则,为范为诫,意思都是师为模范、先导,友为激励、借鉴。
其次,参考正对的思路,与师、友相处的事情、相关的情感、思想都可以入对,如:载劬载劳——亦师亦友是偏指长辈或上级的,所以可以用感谢其辛劳的词;不偏不倚——可以表达道德、精神上起到楷模作用,为人正直的赞美之意;乐山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向以山水之乐暗寓仁智双全,志气相投、情感和谐;又如惟精惟诚——精诚作为君子的标准,即是从师学业之求,也是朋友相处之道。
当然,参考反义对的思路,就讲与师、友身份相反的意思。如:不忠不孝,唯迷唯误。
另外,如果仅从意义、即人际关系的类比上看,师友之比,可以用将相(如能文能武),父兄,主从等关系为对。
第3个回答  2017-07-22
亦师亦友释义:
即是老师,又是朋友。有益的老师可以是知心的朋友,有长处的朋友某种意义上就是值得学习其长处的老师。亦: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
对应的词有:情同手足,莫逆之交,严师诤友,良师益友
第4个回答  2017-08-18
“亦师亦友”跟“亦庄亦谐”对应比较好(如果不介意“亦”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