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发生赤潮的原因是什么?2赤潮会对人类及海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防止海水发生赤潮的措施有那些?

2004年9月2日《晶报》讯,昨日终于停止了暴雨,但随着阳光的照射,南澳、金沙湾、小梅沙、大梅沙、盐田港的赤潮又开始出现。此次赤潮和上个月大鹏湾爆发的赤潮种类一样,都是原甲藻赤潮,而这次赤潮爆发的密度更大。环境检测站的工作人员测到海面可溶性氧的浓度竟然高达15.1毫克/升,赤潮藻类细胞密度达到1千万个/升,远远超出了正常海水的指标。

1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2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
预防赤潮的措施有:
①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②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治理赤潮的措施:
①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②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③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起来,避免扩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2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防治应该要先防止水污染吧.
生物书上有写一点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5.html?fr=qrl3

第2个回答  2007-01-22
海水颜色为何突变? 人们普遍熟知,正常情况海水呈现蔚蓝色。然而,当进入晚春和夏秋季节时,偶而发现有些海区大片海水突然水体发浑、颜色剧变。海面上呈现一片片红色,或是褐色、黑色、绿色、黄色、白色……,此现象有些人感到惊讶、不解其意。
原来,海洋中出现的这种突发性异常现象,与人们在江、河、池塘中曾见过并常称为“水花”或“水华”的现象十分类似。平潭、福清一带的渔民俗称其为“东洋水”、“厄水”、“臭水”等,其它地区也有称之为“牛粪水”,“桂花水”。海洋工作者认为:海洋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可能是发生了“赤潮”。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引起一定范围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长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存在诱发赤潮的物质条件,表面现象不明显)、发展阶段(赤潮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体)、维持阶段(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消亡阶段(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水体表面出现较多泡沫。
怎样判断赤潮? (1)海水颜色异常。发生赤潮的海域水体的颜色有明显的改变,主要为红色、褐色,而且颜色分布不均,或呈块状,或呈条带状,或呈不规则形状。
(2)pH值升高,透明度降低。
(3)海水中溶解氧白天明显增高,夜间明显降低。
(4)一种或少数几种赤潮生物处于优势地位,数量急剧升高,达到赤潮生物判断标准即可认为已形成赤潮。
赤潮有哪些类型? (1)按赤潮的成因和来源可分为原发型赤潮(赤潮生物在该海域爆发性繁殖)和外来性赤潮(赤潮生物是由于风、流等作用带来的)
(2)按赤潮发生的海域可分为外海型(外洋型)赤潮、近岸型赤潮、河口型赤潮和内湾型赤潮。
怎样区别有毒赤潮、无毒赤潮?
有毒赤潮生物的细胞数量超过一定标准或在贝类中的赤潮毒素超过80微克/100克时,即可判断为有毒赤潮的发生。无毒赤潮的赤潮生物不含有毒素,也不分泌毒素,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但对生态环境和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
赤潮易发生的区域及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养殖水体等富营养化及水体交换弱的海域比较容易发生赤潮。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为什么会发生赤潮? (1)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近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同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
(3)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使赤潮的产生更加容易。
(4)适宜的水温和盐度。不同海区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赤潮的危害。 (1)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对水产生物的毒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赤潮生物分泌液或死亡分解后产生粘液,附着在鱼虾贝类鳃上使它们窒息死亡;鱼虾贝类吃了含有赤潮生物毒素的赤潮生物后直接或间接积累发生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过程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贝类由于缺少氧气窒息死亡。
(2)破坏海洋环境。赤潮发生后使pH升高,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分泌抑制剂或毒素使其它生物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3)影响海洋旅游业。赤潮破坏了旅游区的秀丽风光,一层油污似的赤潮生物及大量死去的海洋动物被冲上海滩,臭气冲天。赤潮水体使人不舒服,渔民称之为“辣椒水”,与皮肤接触后,可出现皮肤瘙痒、刺痛、出红疹;如果溅入眼睛,疼痛难忍,有赤潮毒素的雾气能引起呼吸道发炎。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4)危害人体健康。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产品能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赤潮的主要危害形式有哪些?
有些赤潮藻能产生毒素,毒素在贝类和鱼体内累积,人食用时中毒,严重的能导致死亡;还有些赤潮藻对人类不构成威胁,但能产生毒素危害鱼类等海洋生物;另外一些赤潮藻虽然无毒,但能对鱼鳃造成堵塞或机械损伤,还可能由于死亡时大量耗氧而使鱼窒息。
赤潮为什麽越来越频繁? 首先是由于人们的对赤潮的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这个海洋环境问题,再者世界航运的不断发达,促进了赤潮藻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条件。
引起赤潮的生物有多少种?
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四千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藻毒素有哪几种?
到目前的研究为止,根据人们的中毒症状,藻毒素共分为麻痹性贝毒PSP 、腹泻性贝毒DSP 、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CFP.
如何防止赤潮发生?
加强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控制海水养殖业中饵料和排泄物造成的自身污染,减轻海水富营养化,并关注船舶压舱水排放和生物引种可能带来的新的赤潮生物。
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在哪里?
1972年—1994年我国有记载的赤潮共发生了256次,每年经济损失约10亿元,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
发现赤潮后的措施。
一旦发生赤潮现象,请及时将发生地点、时间、水色、范围等信息告诉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下属单位(东山、厦门、崇武、平潭、连江、北霜、三沙监测站)。监测中心站将根据情况,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一经确认后,以文档、拍照、摄像等方式记录赤潮发生的时间、地点、海况(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水色,赤潮区域范围和鱼贝类活动情况,填写赤潮现象观测记录表。同时进行现场的跟踪监视监测,分析危害程度,为各级政府部门适时了解赤潮灾情、组织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赤潮的发展动态,随时指导渔业生产采取防范措施,力争将赤潮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为了便于判断赤潮发生,建议发现者及时采集赤潮样品。采集赤潮水域的水体500毫升,用5~8%的甲醛(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同时采集赤潮发生水域的野生贝类或养殖贝类,低温保存,尽快就近移交海洋监测主管部门,同时采取以下应急防御措施:1、网箱密度大和水质条件较差的养殖区,应及时寻找海水交换较好的地点疏散网箱;控制养殖塘进水,采取增氧措施;适当减少投饵量,尽量避免对养殖鱼类的惊吓;若赤潮发生时间长、扩散快、范围大,或者养殖区即将被赤潮污染,要提前收获;2、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水产品的检测和监管,禁捕、禁食遭受赤潮污染的水产品,尤其是受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水产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禁止在赤潮海域内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