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缺乏安全感

如题所述

孩子缺乏安全感主要原因与生活环境尤其是家人的引导不正确有关。
在早期教育的研究中,“爸爸抱抱!”“妈妈别走。”“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这样的话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口中都可以听到。这是孩子缺少安全感的直接表达。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呢,父母说话不当是引起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现一:“妈妈(爸爸)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往往出现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恐吓不乖的孩子,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于很多思维刚刚开始发育的孩子来说,理解能力是很有限的,他们还分不清父母话中的真假,所以有些孩子听到这句话后会信以为真,反应就是大哭大闹,即使不哭闹也会有受到威吓的表情。假如孩子有这样的反应,父母最好马上进行安抚,因为这句话已经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了影响。
表现二:“你不是我们生的,是捡来的。” 很多早教老师认为,孩子喜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有些父母往往会回答这样一句玩笑话。也许家长会觉得孩子的问题没有必要正经回答,但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细心的父母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
表现三:在幼儿园不哭闹,在家或与父母外出时总是黏人而且爱哭闹。 有些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孩子也比较配合老师,而且没有过多的哭闹,好像还比较爱上幼儿园。但是让父母困惑的是,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乖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反而会变得非常焦虑,生怕父母离开自己,有时候还会大哭大闹呢? 其实,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当孩子黏某人时就是对那个人缺乏安全感,当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模式后,他知道去幼儿园跟妈妈分离是必须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孩子多半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投入到活动中去,但是并不代表他(她)心中没有负面的情绪,只不过父母没有看到而已。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会释放,特别是当家长过于敏感,对孩子过于呵护时,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感情予以宣泄。
表现四:“再不乖,给你两巴掌。” 孩子不听话,做父母的总是很烦恼,所以经常会用这句话来吓唬孩子。孩子是自己的宝贝,真要打还下不了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不怕这句话了,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对着生气时的父母嬉皮笑脸,让你哭笑不得。
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要说话不算话,否则时间长了父母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当孩子把你的教育当成在开玩笑的时候,说明你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另外,有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的表现是不敢吭声了,不要以为你的教育成功了,这其实表示孩子产生了恐慌心理,生怕不听话造成父母对自己的厌恶,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该如何找回 也许你会说现在我家的宝宝就有了上述的几种表现,
那么该如何找回宝宝的安全感呢?要让宝宝拥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要让家庭气氛充满和谐和温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宝宝自然就不会有恐慌的心理。假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或是夫妻间经常有争吵,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对孩子的爱意要表达出来,而且十分肯定。时间长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慢慢消失。还有,要带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比如多到户外去活动,参加一些早教和亲子类的活动,这些都是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好方法。 特别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家长切忌不要操之过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3
任性的孩子因为有疼他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以一种天下无双的态度面对世间的事物,他们会觉得只要有爸爸妈妈在,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保护。当他们知道自己惹父母生气,而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时,他们会向父母讨求饶。
  
但是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呢,正好和他们相反,父母认为,自己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对自己最大的依赖。他们有信心,自己的存在感会在孩子的身上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知道,如果孩子和自己有争吵,会主动来道歉的一定是孩子。如果大多数的父母都是以上所描述的这样,在心理咨询中心,就不会有求助者,就亲子教育的问题前来咨询。也就是说,很多父母他们本没有信心,可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去模仿。父母没有威信,孩子没有安全感。问题就此产生。
  
那么有人会问,是不是说家庭里,有威信的父母就一定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呢?心理咨询师认为,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在家里有威信的父母,虽然会让孩子有安全感,但同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建立起他们的自我体系。在他们所拥有的特质中,有一项是活出自我,并且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的父母不受到外在的侵袭。也就是说,父母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在之后的日子里,知道爱父母是必须。如果他们看见疼爱自己的父母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去为父母打抱不平。孩子看似冲动的个性中有值得我们称颂的部分,那种愿意为自己父母豁出去的心,是孝顺的表现。当这种孝顺无法被自己的父母所理解时,问题就产生了。但问题不答是因为,父母知道,根据历来的经验,自己的孩子会来求饶。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等待自己孩子的到来。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家庭关系的治疗,会发现任何一种亲子关系,如果过了刚刚好的状态,就会让关系变质。因此在亲子关系中,需要有沟通,有表达,有反馈,才是好的沟通方式。
第2个回答  2018-02-22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生命早期和“母体”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幼年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保护有关。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

孩子总是有个愿望,是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很多时刻,孩子的这个小小心愿也没办法达成。父母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这个愿望就遥不可及了。

父母有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变得失去了信心,不能克服种种的挑战,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总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没有了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快乐的时光。

原因二:所定目标太遥远

如果父母总是过分的操劳孩子的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过遥远,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无谓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进而孩子就没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四:父母情绪的影响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间。

原因五:家庭的经济状况

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隐形的联系。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在一些家庭,尽管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或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地显示关于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原因六:早期的成长经历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简单地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

2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如何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它养育者,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当儿童的依恋对象存在时,儿童通常可以不理会父母同陌生人玩。但当他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并作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要指导儿童的时候用热情的语气和温和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仅仅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景。父母大发脾气,以惩罚恐吓儿童,大声斥责,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体罚。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为了不把孩子惯坏。事实上,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并未达到应有的目的。此时,儿童所感觉的恐惧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

父母在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时,可以这样做:

第一、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充分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三、找出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四、借助游戏的帮助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五、容许孩子的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原因,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一条道路,所以,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面对以后的人生。

第3个回答  2013-10-15
“爸爸抱抱!”“妈妈别走。”“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这样的话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口中都可以听到。在早期教育的研究中,这是孩子缺少安全感的直接表达。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呢?经调查发现,父母说话不当是引起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现一:“妈妈(爸爸)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往往出现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恐吓不乖的孩子,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于很多思维刚刚开始发育的孩子来说,理解能力是很有限的,他们还分不清父母话中的真假,所以有些孩子听到这句话后会信以为真,反应就是大哭大闹,即使不哭闹也会有受到威吓的表情。假如孩子有这样的反应,父母最好马上进行安抚,因为这句话已经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了影响。 表现二:“你不是我们生的,是捡来的。” 很多早教老师认为,孩子喜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有些父母往往会回答这样一句玩笑话。也许家长会觉得孩子的问题没有必要正经回答,但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细心的父母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 表现三:在幼儿园不哭闹,在家或与父母外出时总是黏人而且爱哭闹。 有些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孩子也比较配合老师,而且没有过多的哭闹,好像还比较爱上幼儿园。但是让父母困惑的是,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乖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反而会变得非常焦虑,生怕父母离开自己,有时候还会大哭大闹呢? 其实,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当孩子黏某人时就是对那个人缺乏安全感,当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模式后,他知道去幼儿园跟妈妈分离是必须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孩子多半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投入到活动中去,但是并不代表他(她)心中没有负面的情绪,只不过父母没有看到而已。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会释放,特别是当家长过于敏感,对孩子过于呵护时,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感情予以宣泄。 表现四:“再不乖,给你两巴掌。” 孩子不听话,做父母的总是很烦恼,所以经常会用这句话来吓唬孩子。孩子是自己的宝贝,真要打还下不了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不怕这句话了,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对着生气时的父母嬉皮笑脸,让你哭笑不得。 金宝贝早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要说话不算话,否则时间长了父母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当孩子把你的教育当成在开玩笑的时候,说明你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另外,有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的表现是不敢吭声了,不要以为你的教育成功了,这其实表示孩子产生了恐慌心理,生怕不听话造成父母对自己的厌恶,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该如何找回 也许你会说现在我家的宝宝就有了上述的几种表现,那么该如何找回宝宝的安全感呢?要让宝宝拥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要让家庭气氛充满和谐和温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宝宝自然就不会有恐慌的心理。假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或是夫妻间经常有争吵,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对孩子的爱意要表达出来,而且十分肯定。时间长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慢慢消失。还有,要带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比如多到户外去活动,参加一些早教和亲子类的活动,这些都是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好方法。 特别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家长切忌不要操之过急,请给予孩子你的爱还有时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4
小漫已是三岁七个月多了,很多方面都在成长,比如语言表达、独立思考等方面让漫妈觉得这个小家伙表现很不错,但最近却发现她的胆子越来越小——严重缺乏安全感。 前段时间漫妈才感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小家伙到了漫漫这个年龄就容易带了,很多东西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比如吃饭不用手把手地喂,半夜不用让你从睡意朦胧中起来冲牛奶,出门不用你抱着走,有时还能让她帮忙拿些东西什么的,感觉真的是大解放了。 但这半个月来,一些情况有些反常。 晚上睡觉一定要拉着漫妈的手,“妈妈,我们要手拉着手睡!”“为什么?妈妈就在你身边,你安心睡,不用拉着手的。”但她执意这么做,不然就无法入睡。 有时睡梦中,会很慌张地四处摸索妈妈在哪,确定漫妈就在身边后,小手搭在漫妈的脸上或手上,然后才放心地睡着。如果找不到妈妈的确定位置,会很慌乱,严重时还会坐起来哭,直至漫妈抱过她,一切才会恢复平静。 很长一段时间,半夜要上厕所,她会自己起来解决问题,漫妈只是暗中看着她。但这阵子,她一定要漫妈起来陪她上厕所,连坐在尿壶上,还得“手拉手”,睡眼惺忪地一个劲问:“妈妈,我们家的门锁上了没有?有双锁吗?” 漫的这种缺乏安全感,让漫妈也很不安。我可怜的孩子,那么容易就受伤了。 漫的表现是事出有因的。 半个月前的一个上午九点多。睡梦中的漫妈和漫,被客厅的一阵嘈杂声吵醒了。小漫第一反应是家里来客人了,她好奇地光着脚丫跑出卧室,可不过几秒钟她就奔跑回来,有点紧张地说:“妈妈,来了好几个人,不肯走。”这时客厅传来漫奶奶的声音:“我们念心吧。多的没有,只有十块钱,你们请吧。”一听这话,漫妈已经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大概,自己身上还穿着睡衣呢……于是让漫赶紧把房间门关上,免得有人冲进来。过了好一会,漫奶奶来敲门,说:“他们说钱太少,不肯走,我没零钱了,你有二十块钱吗?”……后来那些人走了。 事情是这样:我们潮汕地区比较信佛,有些人就打着佛门的幌子上门收“善款”修寺庙或“添油”什么的。前些年,治安乱时,有的劫匪也以同样的借口进了一些只有老人看家的房子,并洗劫一空……现在我们的警惕性提高了,不会轻易给这些人开门,他们也就无机可乘了。但那天,门铃一响,从农村刚来家里不久的阿姨以为是我们家的什么客人到了,二话不说,还热情地把这些“斯文乞丐”给迎接进门,于是上演了一出“欲拒还难”的闹剧。好在对方三几个人的胃口还不算大,(也或许他们还没摸清家中的情况,不敢有所动作。)几十块钱也就打发了。事后我们对阿姨说了这事的严重性,让她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这可不比纯朴的乡下,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在陈述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忽略了小漫一直在身边很认真地听着…… 漫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事会让小漫心理产生阴影!当天晚上,临睡觉前她问漫妈:“我们的防盗门上锁了吧?”漫妈还以为早上的那件事起了教育性作用,让她提高了警惕呢。一点也没意识到她在害怕!和漫妈出门时,她会让漫妈检查门是否锁上了;去市场买菜,她也会拉着妈妈的手,有时还加上一句:“奴仔(小孩子)出门爱对紧妈妈,勿让人抱走。”(潮汕语:出门时,小孩子一定要跟在妈妈的身边,防止让人绑走。)……漫妈真的是严重失职!很多生活细节都在表明小漫需要妈妈的及时开导,她一直在害怕中,她缺乏安全感!!但漫妈就这么忽略了,导致她做很多事情前都顾虑重重,缺乏信心! 这几天,每晚临睡前,漫妈会拍拍她的小手,亲亲她的小脸蛋,告诉她:“我们很安全,妈妈就在你身边,没什么好怕的。” 她点点头。但“手拉拉”睡觉有点成为习惯,她还是执意要这么做。 漫妈告诉她:以后长大了,要自己一个人睡,习惯跟妈妈手拉着拉手睡可不行。 “长大了为什么不能和你睡?”小漫不解。 “你看爸爸长大了,他就不跟奶奶睡了。妈妈也不再跟外公、外婆一起睡了。你长大了也不跟妈妈一起睡,得自己睡。” “那爸爸怎么跟你睡一张床,他怎么不自己睡?”漫觉得很不公平。 晕! “爸爸妈妈是夫妻,所在睡一起,你以后长大了,嫁人了,也一样!” 想了一会,“哦”然后又补充一句:“我还是要和妈妈手拉手睡!” 怎样才能让小家伙早日走出阴影,做一个无所畏惧、勇敢的女孩?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