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怎样过端午节。

如题所述

书中说:汉族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满族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祈福禳灾。相传很久以前。天地神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地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若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蒿,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疫,人们都得救了。五月初五满族人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古代满族是游猎民族,对气节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节的节俗最早来源对夏至节气的神秘感,这一天白天特别长,树影也特别长。汉族的历法传到满族地区后,五月五日二五相重又是对数字的崇拜。除此之外,对龙的信仰也是重要的内容,除夏至、重五、祭龙这三大来源外,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在汉族还有五大传说,第一是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二是纪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说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第四是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第五是说纪念曹娥。此说满族人比较重视,主要是因为有《曹娥碑》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哭嚎不觉,后投江。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点的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清代宫廷很重视端午节,皇帝以真龙天子自称,衣食住行都标上龙的特征和形象,这样一个有关龙的节日特别重视。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金朝就有记载。《金史.世宗纪上》卷六载:三年乙未,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后来,欢庆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内容。《金史.世宗纪下》卷八载: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中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老乡间总是父老。’为了过端午节不惜千里回到黑龙江,可见端午节在古代满族人心中的地位。(杨英杰著《满族风俗史》辽宁出版社1991年)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宫廷重视,一般旗人也就重视,以北京为例,北京满族人有以下民俗事象:(1)满族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节,往往和夏至连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锡弟赴宗祠行礼,余在家清理帐目镇日得闲。这一记载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给祠堂上供。五月节在民间活动可以拉得很长,旗人均有公职,节期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2)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3)最受欢迎的是黄米小枣粽子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返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4)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体察民情,测试人心,该官扮成卖油翁吆喝: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老汉不但不买还提醒卖油翁算错了帐。油卖完后,卖油翁对老汉说:你是好人,端午节时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灾。老汉随即告知乡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5)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6)贴葫芦花以辟五毒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7)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北京是个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8)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结伴同往负担是很大的,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进入城市的满族的端午节受寒习俗的影响大,已融为一体,仍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满族特色。辽宁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在满族聚集的农村中,在五月节时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9
满族人是端午节这天,家家插上艾蒿,以防病,还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1)满族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节,往往和夏至连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锡弟赴宗祠行礼,余在家清理帐目镇日得闲。”这一记载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给祠堂上供。五月节在民间活动可以拉得很长,旗人均有公职,节期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2)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3)最受欢迎的是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返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4)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体察民情,测试人心,该官扮成卖油翁吆喝:“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老汉不但不买还提醒卖油翁算错了帐。油卖完后,卖油翁对老汉说:“你是好人,端午节时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灾。”老汉随即告知乡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
(5)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6)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7)“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8)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结伴同往负担是很大的,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进入城市的满族的端午节受寒习俗的影响大,已融为一体,仍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满族特色。辽宁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 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在满族聚集的农村中,在五月节时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满族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祈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天地神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地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若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蒿,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疫,人们都得救了。五月初五满族人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古代满族是游猎民族,对气节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节的节俗最早来源对夏至节气的神秘感,这一天白天特别长,树影也特别长。汉族的历法传到满族地区后,五月五日二五相重又是对数字的崇拜。除此之外,对龙的信仰也是重要的内容,除夏至、重五、祭龙这三大来源外,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在汉族还有五大传说,第一是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二是纪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说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第四是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第五是说纪念曹娥。此说满族人比较重视,主要是因为有《曹娥碑》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哭嚎不觉,后投江。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点的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清代宫廷很重视端午节,皇帝以“真龙天子”自称,衣食住行都标上“龙”的特征和形象,这样一个有关龙的节日特别重视。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金朝就有记载。《金史.世宗纪上》卷六载:“三年……乙未,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后来,欢庆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内容。《金史.世宗纪下》卷八载: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中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老乡间总是父老。’”为了过端午节不惜千里回到黑龙江,可见端午节在古代满族人心中的地位。(杨英杰著《满族风俗史》辽宁出版社1991年)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宫廷重视,一般旗人也就重视,以北京为例,北京满族人有以下民俗事象:
第2个回答  2015-12-04
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宫廷重视,一般旗人也就重视,以北京为例,北京满族人有以下民俗事象:
(1)满族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节,往往和夏至连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锡弟赴宗祠行礼,余在家清理帐目镇日得闲。这一记载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给祠堂上供。五月节在民间活动可以拉得很长,旗人均有公职,节期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2)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3)最受欢迎的是黄米小枣粽子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返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4)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体察民情,测试人心,该官扮成卖油翁吆喝: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老汉不但不买还提醒卖油翁算错了帐。油卖完后,卖油翁对老汉说:你是好人,端午节时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灾。老汉随即告知乡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
(5)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6)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7)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8)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结伴同往负担是很大的,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第3个回答  2015-12-08
1、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华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满族的老百姓们也是。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2、佩五彩粽子和香囊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满族端午节小孩也会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抚顺新宾满洲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 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洲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在满洲族聚集的农村中,在五月节时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

4、悬艾蒿菖蒲
在端午节,满族人民把插艾蒿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蒿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去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