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胶卷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BBDM 不必多买」玩胶片的N个理由
• 因为它好看啊
尼康的FM系列的外形成为经典,觉得相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佳能的AE-1凭借日本电影《只是爱着你》也圈了一大波粉

徕卡M系列拍到了无数的传奇,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无论是传统的黑银配色的复古造型,亦或是一体纯黑的神秘

从里到外透露出一股经典的味道,

现在的厂商都在削尖了脑袋玩复古,然而受制于数码本身原件众多,

再怎么做也难以得其精髓

胶片机本身结构简单

相较于傻大黑粗千篇一律的单反,总是有一股独特的精致

除了型号不一样以外,外观几乎毫无区别的单反,

这种频繁的撞机,实在令人无比尴尬

习惯了人云亦云,为什么就不能小众独特一回呢

• 因为它好玩啊

相机都是通过齿轮滚轴带动而进行拍照的,精密的机械仪器,纯手动的操作方式,

每一个动作都会反馈给你相应的声音,清脆可靠,

在数码相机上面,即使是复古的外观,也很难百分百模拟出胶片相机的机械感。

每台老相机都是真正的艺术品,那种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机械质感,

即使不拍照也可以抚摸欣赏,是抚摸党的一大福音

所谓匠人精神不过如此

偶尔给自己贴上一个文艺复古的标签,体验一下纯粹的机械设计,又有何不可呢?

谈了又谈的胶片味

胶片味的原因

•颗粒感

明显的颗粒感、磨砂感,没有数码拍出来的那种光滑的感觉,

但这种独特的颗粒感,使得照片看起来反而会有油画的感觉

•偏色

相机厂商一直专注于还原现场色彩,尽可能做到所见即所得,

但在胶片时代在还原色彩的技术上并不成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胶片拥有普通书数码单反无法企及的宽容度和色域,

再配合上特定胶片特有的色偏,加上胶片独有的颗粒感

才造成了“色彩浓郁”、“风格独特”的观感。

整体来说,胶片照片暗调偏青绿,亮调偏黄橙,有一种幽深的意境

富士的业务卷那种“性冷淡”的小清新色,

柯达的入门卷Gold 200对于暖色调的体现,

Velvia的绿,Ektar的蓝,

如此种种,每一种胶片的色彩都如此的独特,让人着迷。

而这种色彩在数码上很难看到,

想把数码照片调出胶片色,是一个非常需要技术且耗时耗力的工程

而且很容易费力不讨好,画虎不成反不伦不类

不同于耳机火电水电听觉玄学,胶片的味道是用肉眼能看出来的,

一种独特的风味

毕竟相较于不同人的木耳和三频数据耳,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没有好坏区分,有的只是喜欢不喜欢

能不能有那么一种色调和颜色,在一瞬间击中你的心

让你觉得 “恩 就是这个味道”

不需要感动所有人,能够打动你就足够了

虽然不愿意过分谈及逼格

但胶片相机的装卷,过片,对焦,拍摄,倒片,每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大写的优雅。

你们在讨论色温我们在讨论胶卷发色,

你们在讨论对焦点数量的时候我们在讨论各种对焦屏的适用镜头,

你们在讨论后期用LR还是PS处理的时候,我们在讨论的是放大机该用几级反差滤镜,

总之,“比你们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 慢生活

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少人愿意停下脚步。

如果用数码相机,按下快门,看看屏幕回放,觉得不好没有关系,再拍几张就好。

用胶片的时候,可能因为成本上的考虑,

每拍一张照片前总会多一些思考,

每张都认真构图,耐心测光、补光

更加专注思考,专注经验的积累,专注周密的准备,专注每一次快门,

学会去看,去感受,而不再单纯用快门去记录。

有人玩器材,有人追求情怀。

单反后期已经成熟到我们可以任意调出胶片质感的片子。

但是,那种小心翼翼对焦,按下快门,慢慢拍够36张,

或许几天,或许几个月,冲洗成片,

也许照片上的场景已经遗忘,但就是存在着,让你猝不及防又惊喜万分。

提醒着你在过去的时光里,你都路过了哪些风景,遇到了哪些人。

这些,都是数码单反不曾带给我们的。

如果以上没有一点打动或吸引你,那建议你可以直接选择符合经济能力的数码相机

但ru'g如果有那么一点或几点足够毒到你,

不论是执着于胶片相机复古精致的外观或相机的机械质感

还是胶片所浓稠的偏色味道

亦或是被胶片拍摄的慢思考方式折服

或者仅仅是单纯地追求那种与众不同和独特
这都是现在135胶卷存在的现实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