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学理论阐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如题所述

这段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首先,这个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根据思想境界,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岁到40岁,是人生的学习领会阶段,50岁、60岁时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这个阶段就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了,仿佛知道了天命难违一般,最后是70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原则合二为一的阶段。
在此阶段里,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和境界,随心所欲,却不违背规矩。孔子的这个道德修养过程,合理在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天能够提高的,而是要循序渐进。
第二他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于思想和言行的统一、融合,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被逼迫或是勉强自己去做。这两点对于所有人都是非常适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0
用社会学理论阐述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呃,34时50指的就是人的年龄,然后后面的一些词汇就是指人到的特殊的年龄,就会感知到某种现象
第2个回答  2020-06-10
用社会学理论阐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你到了,30岁应该成家立业了40岁的时候应该了解自己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