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皖南事变都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如题所述

相关人物是叶挺。他是北伐战争中赫赫有名的铁军头领,南昌起义中的指挥之一,皖南事变里的直接受害者。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朱德等于11月9日复电,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荒谬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诬蔑,同时为顾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湘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8日,陷入重围。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被迫抗击,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项英,于1898年5月出生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历任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

1938年12月,上海英文《大美晚报》记者贝尔墩在云岭新四军军部采访时,谈他对项英的印象时说:“他有时跟活的《共产党宣言》一样和你谈话,过会又用中国式的殷勤款待你。”贝尔墩称项英是“新四军的灵魂”,认为“史沫特莱说项英是个铁人,我觉得很对。”

1941年1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中,因项英对中央的方针理解不够,对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警惕性不够,在顽军进攻时处置失当,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受损失负有责任。项英在突围中不幸遭叛徒杀害,年仅四十三岁。
第2个回答  2021-04-07
第一军:以黄埔学生军为骨干,许崇智被驱逐后,在吞并许部粤军的基础上加以扩大。首任军长蒋介石,北伐时的军长是何应钦。北伐中1师2师分别参加了南昌战役和武昌战役,结果1师师长王柏龄战败逃跑。龙潭战役中,众将士不顾蒋作壁上观的将令,配合第七军取得了龙潭大捷。北伐后发展成为蒋的嫡系中央军。

第二军:来自湘军谭延闿部。北伐中随蒋介石参加了南昌、杭州、南京等地的战斗。宁汉分裂后,因谭属于武汉国民政府,所以与程潜的第六军密谋控制南京城,抓捕蒋介石,但因程潜变卦而失败。蒋闻讯后,勒令第二军渡江北上,并令何应钦趁机将其缴械。远在武汉的谭延闿命副军长鲁涤平升任军长,率部西进,归辖武汉国民政府。宁汉战争后,鲁涤平被任命为湖南省主席,二军缩编为第十八师,随鲁涤平入湘。后在湘省事件中被桂系逐出,逃至江西投奔蒋介石。在江西剿共和抗战中屡战屡败,逐渐消沉。

第三军:来自滇军朱培德部。北伐中参加了攻打湖南和南昌等地的战斗。攻克南昌后,第三军负责留守江西,并扩大为第五路军,朱培德升任江西省主席兼第五路军总指挥。宁汉分裂后,朱培德属于武汉国民政府,但对宁汉之争持中立态度。后在李宗仁、蒋介石等人拉拢下,逐渐倒向宁方。宁汉战争中支持宁方讨伐唐生智,但又态度暧昧,出工不出力。北伐后逐渐倒向蒋介石,先后追随蒋参加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最终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歼灭。

第四军:来自粤军第一师。护法运动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将手下二十营亲军交给孙中山,成为国民党最早的武装力量。孙中山委任陈炯明为粤军总指挥,粤军在陈指挥下逐渐壮大。孙陈反目后,粤军第一师发生分裂,大部分官兵支持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军长为李济深。北伐中,副军长陈可钰率第十师、第十二师及独立团开往前线;李济深身则与第十一师和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北伐中,第四军所向披靡。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大捷,攻下武昌,获得了铁军威名。

攻克武昌后,陈可钰因痛心于国民政府内部纷争日烈,加之疾病缠身,遂离职赴日就医。此后第四军扩编为第四和第十一军两军,分别以张发奎和陈明枢为军长。宁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9
叶挺,北伐时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南昌时任前敌总指挥,皖南时任新四军军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