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去世前留下遗言,曹操为啥每当遇难就读一次?

如题所述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

“功高盖主”势必让君主起疑,认为其有二心,而且会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地步,尽管一片赤诚之心,也可能遭人诬陷,被认为有反叛之心,谋权篡位,历史上“功高盖主”之人几乎难以善终,要么真的反了,要么就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了。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官宦专权、外戚专政,战乱不断,徭役兵役繁重,偏又遇大旱,各地的百姓都过得非常辛苦,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领袖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率领农民群众发动了起义。

但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不过汉灵帝依然沉迷享乐,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彼此之间打来打去,乱世造英雄,曹操原为汉朝臣子,有一番雄心壮志,但碍于东汉朝廷不能一展拳脚。

后来曹操拥立汉献帝刘协,想要借靠汉朝天子的名号完成“统一大业”的理想,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篇章,事实上东汉已经岌岌可危,汉朝皇帝不管落入哪个军阀的手中,都不过是寸步难行的傀儡皇帝。

不能绝对说曹操对汉献帝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抛开臣与君这层身份,曹操无疑跟当时的天下英雄一般,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曹操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政权逐渐巩固。

在此时,他面前的两个劲敌分别是刘备和孙权两大军事势力,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让曹操不能很快完成天下统一的理想,而刘备和孙权还在政治上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

汉献帝本就对其不信任,不论曹操是否心怀天下,平定各方诸侯后再归还政权给汉室,汉献帝认为此时此刻他被曹操所控制,不过是曹操的傀儡皇帝,因此也是急于夺回政权, 曾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也无异于是将曹操看成了谋权篡位的“汉贼”。

在此情况下,曹操写下了《述志令》,讲述了这些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想,并且对汉室表明自己的忠心,在其中讲到了秦朝大将蒙恬: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后,率领大军攻打了韩、找,战功累累,累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蒙武也为秦将,同样官至上卿,而蒙恬自幼也是胸怀大志,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30万大军攻打匈奴,收复了河南之地,被誉为是“中华第一勇士”。

蒙氏三代对秦忠心耿耿,然而秦始皇东巡期间驾崩,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以及胡亥密谋,假造遗诏,要求太子扶苏和蒙恬自杀,蒙恬在吞药自尽前也说了两句遗言。

其一:“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蒙恬手中有30余万兵力,足以反叛秦国,但蒙恬却选择了守义而死,以表自己忠于秦朝。

其二:“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蒙恬本心存疑惑,认为自己对秦朝忠心耿耿,并无过错,又怎么会被赐死?然而没有人可以给他答案,蒙恬想了良久,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被赐死的理由,认为自己曾挖到过龙脉,因此有罪,最终蒙恬选择了不怪罪秦朝,可见其忠心。

如此忠心,天地可鉴,曹操被天下所非议、遇到难处就读一次蒙恬的遗言,读完便豁然开朗。曹操认为自己的境况与蒙恬何其相似,因此惺惺相惜,每读一次也要掉一次眼泪。

在《述志令》中,曹操也讲到:“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认为此时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并不是归还政权的时候,而封地则可以辞退一些,并且讲到曹氏也对汉室忠心耿耿过了三世,自己生是汉室的臣子,死也是汉室的臣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