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过P2P吗?有没有因此而交了智商税?

如题所述

都说2015年是P2P元年,当年年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数达到了惊人的2600家左右,比2014年增加了1000家之多。随时而来的就是2016年的监管元年,到年底正常运营的平台减少了990家之多。随着监管进一步推进,2017和2018更是越来越多被清出局的平台,大家逐渐回归了资本的理性。然而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平台慢慢被发现前期监管的疏漏,其中不乏很多明星代言的大平台,今天我就来说一些P2P坑:

一、盲目相信明星

要知道,即使有明星代言,那都是收钱办事的。最终都是一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明星代言并没有让你强制要买他家的产品,都是建议,最终做决策的是自己,风险自担,一定要分清这种区别。那我们投资时都会看风险来自哪里,而且还回去查都由谁担保呢,看上去都是某些大公司领投,某某公司监管兜底啥的。最终出了监管风险,某某公司全是空壳,自己的钱都是血汗。明星代言这回事很复杂,有钱能使鬼推磨,人家代言并没有正规严格的监管义务,自己一定要看清楚,理性投资。

二、投资和存钱是两回事

有些P2P标榜的利息都极高,我们要明白,风险和收益一定是并存的,天下没有好事情是说不用担风险白得一堆好处的。有的人投个资倾家荡产,有的人要跳楼自尽,说到底存在赌徒心理和没有风险意识。妄图通过大笔投入收到更多利息的人,殊不知你盯着人家的利息,人家盯着你的本金,万事皆有果,不要想通过一次投资暴富;其次就是全部身家投进去的,风险管控的原则就是分散投资,不用多说都明白了。

三、对风险不了解

说来说去都有风险,有啥风险?P2P的含义就在于此,平台作为中介把你介绍给借钱的人,人家不还钱就是风险,而平台拿了还的钱跑路也是风险,没有借钱人平台发布假标聚拢资金卷款跑路同样是风险,P2P平台很杂,水特别深。况且现在监管越发严厉,能够存活的已经不到百家了,希望投资人们各自安好。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接触过P2P,欢迎在留言区发表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我搞过P2P,不过是变异的P2P借贷模式,借用项目之名,带上大大的帽子,给我狠狠的交了波智商税。第一、用新型科技项目做包装的P2P借贷模式。现在很多P2P网络借贷都开始搞包装了,传统的P2P网络借贷,要不是通过各种平台,什么孙悟空借贷,360借贷,等等,他们都是收取高额的管理费用还有高额的利息来获取利润,比如借1万块,你到手只有8千都不到,然后就算你要还,有能力还,你要还差不多1.5万甚至更多才行。而我今天说的P2P变异借贷是这样,他有一个稳定投资收益的项目,他找你借钱,然后你给他钱以后,他按照收益每月分红给你,以投资2万为底,根据收益每月分红1千元,长久分红永不停止,这样听是不是感觉有点意思?他们包装业务就是现在的新型产业VR,虚拟现实领域。而且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场地还有固定的业务,他们出售眼镜,而且还提供免费的体验,通过这样的层层包装,大家都会认为这家公司有前景,有前途有实力。

第二、使用旁氏骗局层层包装P2P模式。他们推出一种模式,帮忙公司拉1个2万元的客户,奖励1000元,帮忙公司招一个代理,可以获利600元,就这样层层转包,而且地区的2万元合伙人可以领取300多张会员卡,专门进行出售获利,而且1000元的每月分红照样存在,这个P2P的玩法被他这样一包装来一包装去,给人的迷惑感越强,投资人也不晓得该听谁的,为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之前说好的拉一个代理客户收费1000元,但是在合伙人那里,领300多张卡的话,招客户只要60元左右的成本,傻子也知道去合伙人那里买最好。

这件事情说实话,真的吸取教训了,P2P换一个玩法套路太深。

第2个回答  2020-11-19
我没有搞过P2P,没有因此交智商税。但是曾经参与过一个平台的活动投了一点点钱进去,等到到期了之后把钱转出来了,后来又有点闲钱时想投资时发现那个平台已经倒闭了,很后怕,以后不敢参加了。
第3个回答  2020-11-19
我没搞过P2P,因为我一直觉得P2P不靠谱,而且新闻上也一直看到不少搞p2p上当受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