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清代
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京城起,出山海关,途经盛京,路过双城堡,直达黑龙江,曾设有一条古驿道。道光四年,1824年,在双城堡南门外一里许之箭亭,设有驿站一处。民国3年,1914年,双城文报局成立,取代驿站,驿道随之废止。由双城通往外地的道路有9条:自双城厅起,东至吴城店,宾州厅界130里,谓东道,西至拉林河,伯都讷界140里,谓西道,南至拉林河,伯都讷界40里,谓南道,北至报马川,呼兰界120里,谓北道;东南至莫勒恩河,五常厅界200里,谓东南道,再至帽儿山,宾州厅界300里,谓东山道,西南至拉林河,伯都讷界120里,谓西南道,东北至田家烧锅,宾州厅界195里,谓东北道;西北至松花江、,肇州厅界160里,谓西北道。这9条大道,全程共1410华里。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年,双城市修筑官道11条:通往吉林省城大道1条,通往宾江、阿城、榆树、五常、扶余市、石头城子,三岔河、呼兰、肇东市城大道8条,通往帽儿山、珠山大道2条,全程2415华里。
伪满康德2年,1935年市公署修整通往哈尔滨、拉林、周家、太平、杏山、万隆等方面的马路6条,全程243.2公里。伪满康德5年,1938年,市公署出资在城内又修筑马路2条。一条南起市公署、北至火车站,路宽8米,路长7华里,一条东起东门,西至西门,路宽10米,路长5华里,两条路全程共12华里。路面用石头修筑,高低不平,但雨天可以通车。而市公署至南门尚有2华里土路,每年春季翻浆期行车困难。
解放前,历代所修之路,除市城是石头马路外,其它路面皆为土路,路质不佳,遇有阴雨,行车十分艰难,过去民间曾流传着这样几句话:“疙疸道、老车辙、雨天难行路、晴天受巅簸、不是打误就翻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双城市在上级交通部门的指导和资助下,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财力,积极进行公路建设。1963年至1985年,经过复修、改造、平整、重建公路25条,其中:干线公路有哈前路、哈五路共2条,路长70.5公里;市市之间公路有双阿路、双拉路共2条;路长58.5公里;市城公路有南北大街路,南二道街路、北二道街路、隅内路、环城路共5条,路长57.72公里;市乡公路有双杏路、双太路、双朝路、双青路、双团路、双前路共6条,路长134公里,乡乡之间公路有希万路、农临路、朝金路、中幸路、兴华路、政单路、联兴路,临永路、水太路、耕永路共10条,路长133.1公里,双城市公路全程453.82公里,其中渣油路面42.26公里,砂石路面379.75公里,七路31.81公里。
2010年末公路总里程199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1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5公里。双城市通公路行政村661个,通车率100%。年末拥有运输车辆8831辆。其中,个体7015辆。
2013年末公路总里程2032.4公里,其中,县级公路216公里,乡级公路533.1公里。通车率100%。全年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947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1%;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813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公路运输货运量296万吨,增长2.1%;公路运输客运量350万人,增长3.0%。 民国元年,1912年双城区设有中学,师范学校。农工商学校、初、高等小学亦随之兴起。至民国12年,1923年,创办师范讲习所、国民校、私塾以及俄人、宗教学校。民国15年,1926年,双城市私塾发展到229所,学生3937人,教师229人。民国19年,1930年双城市小学已发展到90所,私塾390所,学生22650人。更为突出之点是女子结束缠足,冲破封建势力,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学习三民主义和数、理、化知识。
双城人才辈出,吉林三中是知识的摇篮。该校学生勤劳朴实,学习上进,升入上级学校深造者颇多。他们冲出家门,到外省,乃至出国学习者数以百计。学后服务乡梓,几乎遍布全国。当时人们赞称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
伪满时期,学校教育虽因战乱曾一度中断,但秩序稳定之后,学校教育亦在城乡兴起。日伪为施行统制,改变学制,逐步改变授课内容,在学校推行法西斯教育,以迷惑人心。但一些双城学子,不顾家庭阻拦,抗击日寇侵略,走上抗日救国之路。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双城教育复兴,翻身的民众除加强自身的学习之外,热情送子女入学,掀起了文化、教育翻身的浪潮。学校不断增多,入学率逐年提高。
1949年,双城市中小学454所,928个班,学生50688入,救职员工984人。1985年,双城市小学发展到385处,学生101831人;中学41所,学生31349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8347人,兆麟中学、实验小学、吴家学校为双城市做出了榜样。1984年小学教育普及成为全省首批合格市份之一。
2010年末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67所,其中,普通中学47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82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3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4396人,其中,高中9741人,初中24655人,小学在校学生44471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人数2923人,小学教职工人数327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中,女孩入学率100%。
2013年年末,双城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园)233所,其中,普通中学44所、小学79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10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7248人,其中,高中9482人,初中17766人。小学在校学生40795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857人,小学教职工28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完成5所校安工程、5所标准化学校、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改扩建1所薄弱学校。
2013全年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1696万元,下降11.8%。全年我市举办科技培训班120期。年底我市有科研所33个,自然科学协会40所,攻关项目3个,推广项目1个,当年获专利授权数62件,发明专利数10件。农村技术推广站24所,水利站24所,畜牧兽医站24所,林业指导站24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双城区始在中学堂内设图书馆,藏书近千册。民国12年,1923年由教育界人士捐资,在劝学所内设立教育团巡回文库。民国16年,1927年创立双城市图书馆,馆址设在市城东南隅文昌宫内。图书馆下属书报,画帖两馆。书报馆藏书14127册,报纸8种。画帖馆,置四遭碑帖画共234幅。伪满康德3年,1936年改为双城市立社会馆图书室。康德10年,1943年10月,改称双城市民众教育馆图书室,馆址迁至西北隅二道街。
1948年5月建立双城文化馆,馆内设图书室。1956年4月,图书室从文化馆分出,建立双城市图书馆,馆址在西大街文化馆二楼楼上。设馆长1人,馆员2人,藏书6500册。1958年藏书12000册,每天接待读者200人次,年流动图书15000册次。1959年,馆址迁至南大街,馆舍面积269平方米,书库65平方米,阅览室14平方米,1965年藏书增至10万册。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320人次,年流动图书45600册次,同时农农村设图书流动站120个。
“文化大革命”中,各图书流动站,图书室的图书9450册全部被销毁,市馆内藏书遗失8340册。1968年7月,图书馆、文化馆、评剧团,民艺团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双城市图书馆单独设立,当年恢复图书流动站35个。1980年8月新馆舍楼房建成设有书库、借书处、阅览室、阅报室。1985年年馆藏书达12712种,76822册。各种刊物518种,报纸81种,年接待读者43928人次,流动图书141530册次。同时在韩甸、兰棱等镇设图书分馆各1处。乡有图书流动站11处,村屯图书室35处,个人图书室2处,城内机关、工厂、学校及科研部门图书馆室20处。
2010年末双城有文化站2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24个,剧场、影剧院3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68场次;电影放映2250场次,观众385千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8.6万册,件,年总流通量90千人次。电视台1座。双城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2.3万户,其中,农村8.5万户,城市3.8万户。入户率农村61%,城市87%。
2013年,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使用。全区有文化站2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30场次。全年电影放映2952场次,观众310千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9万册(件),年总流通量56千人次。电视台1座。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 新中国成立前,双城区群众体育,主要是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繁多。
1950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体育协会。1951年,国家教育部、总工会发出推行广播体操的通知,市镇干部、职工,利用空余时间,普遍学做广播操。1952年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双城市开展了以广播操、田径、球类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球类尤以篮球最为活跃。1955年,市委,市政府机关和工厂、驻军及农村相继建立400多支业余篮球队,经常自发地组织友谊赛。每逢节日举行大型联赛。
1956年,建立双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双城体育工作。1958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的冲击,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体育活动一度消沉。1963年以后,体育活动虽然得以恢复,但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体育活动,又被军训所代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以文化站为中心,以“青年之家”为阵地的农民体育活动,方兴未艾。每年麦、麻收季节,各乡,镇均举办农民篮球赛。在城镇,长跑、练三浴功、打太极拳,气功辅导蔚然成风。1983年双城市有45支田径队,150支乒乓球队,50支太极拳、三浴功、武术锻炼队。有各种体育骨干15000人,带动双城20余万人参加比赛和锻炼,占双城市人口的30%以上。
1984年,农丰乡被省评为体育先进乡。五家、幸福、希勤等乡,镇被松花江行署评为体育先进乡,镇,有13个乡被市评为体育先进乡。1985年,双城市27个乡,镇均举办了篮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市举办了迎新春长跑和吉祥杯、国庆杯职工晋级篮球赛,退休工人、幼儿,中小学生田径赛运动会。中小学生还举行12次大型比赛。在4082名运动员中有35人,33次破18项市纪录。
1982年全省第5届运动会上,兆麟中学被命名为全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3年,在全省体育工作检查验收中,按国家评分标准,获得291分,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
1985年,双城被省誉为“田径之乡”。区体委被省评为先进集体;业余体校被省评为先进体校;幸福满族乡82岁农民王帮文被评为健康老人。
2010年双城体育设施23处,田径运动场2处,乒乓球室35处,篮球训练室8处。专项训练人员13人,业余体校1所,教师19人。体育代表队16个,代表队人数210人,举办竞赛21次,双城经常性活动人数32.8万人,占人口比例40.4%。
2013年双城经常性活动人数30.8万人,占人口比例37.6%。体育代表队7个,代表队人数148人。市举办体育竞赛21次,其中,学生竞赛3次。 解放前,双城区卫生事业落后,疾病蔓延,疫病猖獗。人民群众缺医少药,巫医、神汉盛行, 信赖神仙保佑而身亡者不计其教,仅婴儿死亡率就这30%以上。清同治五年,1886年中药铺始设座堂先生。民国8年,1919年西医传入双城市 民国11年,1922年有私人开始设立西医院。伪康德7年,1940年成立市医院,设有病床。当时医院设备简陋,药价昂贵,去医院治病者多为官宦、士绅、富人,劳苦群众患病多靠散医和民间流传的偏方医治。
解放后,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增加卫生设施,培养医护人员。五十年代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基本形成,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三大烈性病已被根除,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保障。进入八十年代双城市基本上控制了地甲病,1981年被省授予基本控制地甲病先进市。
2005年底双城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门诊部,所,含个体门诊部374个,卫生防疫站1所,结核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控制中心1所,卫校1所。共有卫生床位1762张,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437人,卫生防疫人员43人。婴儿死亡率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
2010年年末,双城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0家,其中,医院3家,卫生院24家,个体开业诊所66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43人,其中医生1077人。双城市医疗机构病床1450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7.7张、医生13.2人。双城市农村建有村卫生室661个,社区服务站6个。 卫生防疫人员498人。
2013年,双城完成急救中心和乐群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全区有医疗机构29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24家。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29人,其中医生2205人。全市医疗机构床位1575张。全市农村建有村卫生室354个,社区服务站6个。卫生防疫人员498人。 2013年,全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2110元,比上年增长5.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365元,同比增长5.1%。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631元,同比增长1.0%;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097元,同比下降7.6%;行政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609元,同比增长6.6%。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68元,同比增长11.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