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两字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如题所述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
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 梵文
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 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 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 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 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6
  尼姑,顾名思义就是出家的姑娘,后来在民间被广泛运用对出家女子的称谓。

  古时一个字的称谓到近代随着语言的丰富揉合了其他文字,能够使含义和内容更丰富、更精彩,而一个字的称谓也就慢慢便转化为用一个词组来代替。
  如:月亮。“月亮”的本意是“月”明亮起来了。现在“月亮”就变成了对“月”的称谓。
  又如:太阳。古时日为“阳”,月为“阴”。“太阳”本意是“日”有太丰富的阳刚之气。而现在“太阳”已经变为对“日”的代称。
  再如:徒弟。意思是学徒的弟子。“徒”本身就含有“弟子”的意思,又何须加一个“弟”呢?“徒”再加上“弟子”不是重复了吗?在这里这个“徒”要理解为“手艺”,“徒弟”也就是学手艺的弟子。所以“徒弟”便取代了“徒”的称谓,使含义更精彩、内容更丰富。

  “尼”本身就代表女性出家人。而“姑”本身就是女性。“尼”和“姑”加一起不是重复了吗?在这里的“尼”只理解为出家人,“尼姑”便是特指女性出家人。在民间“僧人”(或和尚)和“尼姑”(或女尼)是作为中性词或学名称谓存在。
  世间很多名词和称谓要灵活理解,不能死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