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会越来越像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如题所述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同,即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人们可能变成自己曾倾注强烈情感爱或恨的人,不由自主地。

深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模式在5岁之前就已经确定,随后的人生岁月不过是对那5年的不断重复。

心理认同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例如:

1.在家暴家庭中长大的男孩,从小发誓长大了绝对不像父亲那样打老婆,有一天却突然将拳头挥向自己的妻子。

2.一个暴力的丈夫经常醉酒后殴打妻子,愤怒的儿子暗暗发誓,自己长大以后绝不喝酒,也绝不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女人。于是,等到他结婚以后,当双方发生冲突,他怒不可遏时,他便半夜开车到高速公路上去飙车。虽然他不喝酒不打人,但他也并不懂得如何化解关系中的矛盾,他以“不认同”的方式“认同”了父亲。

3.一个强势的妻子经常指责、贬低懦弱无能的丈夫,并在女儿面前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和自己的种种委屈,女儿认同了母亲所建构的意象,便也对父亲冷眼相待,妻子因为女儿和她“统一战线”而觉得满意。 但是,对于女儿来说,她心中最早最重要的男性形象便是非常糟糕的,于是她和男性的沟通模式要么争吵,要么冷战,因为这是她最熟悉的亲密关系模式,除此之外不会其他。当她成年后,自己建立伴侣关系时,本应相爱的情场便也成了相杀的战场。

4.母亲煮饭时喜欢切一小块面团放在一边,女儿并不知道她为何这么做,但是因为母亲都是那样做的,所以女儿长大后自己成为家庭主妇,也会在煮饭时切一小块面团放起来。

5.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里,玛丽的母亲不满于自己的生活,染上了酗酒的习惯。后来玛丽长大成人,遭遇了挫折的时候,也和妈妈一样沉迷于酗酒。

6.一个自卑的母亲生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儿,这个女儿在外人面前的调皮让妈妈特别担心别人会评价自己“教子无方”,所以经常呵斥女儿要乖、要听话、不准乱动,否则别人会笑话;而她自己和人相处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看人脸色。长此以往,孩子天性中的自在被羞耻覆盖,而内摄了母亲的低自尊,变成了非真实的她自己的、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

7.一个小女孩儿得意扬扬地从母亲手里“抢”走了父亲,让父亲给她讲故事,搂着她入睡,而母亲并没有伤心和嫉妒,而是允许了“分享”的存在,并仍然以原有的方式去爱她。慢慢地,当女儿长大成为母亲以后,她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往往也能够保持安然与平静。

有时候,人们会认同父母的某个特质或行为;有时候,人们会认同他们经营情感关系的模式;还有些时候,人们可能两者兼有认同。

当然,认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不是除了父母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的照料者和重要他人,也会在旧有模式的基础之上出现新的发展,而不只是被动地“强迫性重复”。比如那些早年家庭环境不好,但成年以后自己走了出来,并建立幸福的家庭,或者找的伴侣特别具有“疗愈性”,从而帮助其修复情感创伤或缺失。

父母的人格和水平发展到哪里,就会把孩子带到哪里,就像在心理咨询这个再养育的过程中,咨询师的人格水平发展到哪里,就会把来访者带到哪里。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所以想摆脱命运之手只能后天千磨万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