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中学的时候知道家乡有个人物叫乔冠华,听家乡的人说他小时候聪明过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并自诩“天下文章李、杜、乔”;果然其文章后来真的出类拔萃,在战争年代他的某篇文章就被毛泽东赞为“抵得上几个坦克师”,而且建国后外交上的一些重要文章毛都只相信乔的大手毛,或者是别人写好了,还要乔加以润色才行.
这篇我就专门辟出一篇,以飨我的朋友.
1、毛泽东一向欣赏乔冠华的才华,他曾高度评价乔的国际述评,称赞他的某篇文章可以顶得上几个坦克师.
2、当代报告文学名家徐迟先生在其晚年力作、有些类似卢梭《忏悔录》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中高度评价乔冠华的才情:“他是我们时代的最杰出的人物,岂仅是一般的新闻记者、社论记者,他实在、终究将是这个世界的新闻人物、政治风云里的凤毛麟角,山鹰中之山鹰.”
徐迟称颂说:“我感他的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彩,而竟是非常非常精彩.”“每篇都十分精辟,动人心弦,简直是非读不可的文章.到了时候如没有读,就茶饭无心.”
徐迟则还说:“朋友中,特别有一位G(乔冠华),常常在说话中间落下一串串珍珠似的话语来,我每一次听他的谈话,总可以记录到一两首诗……他说话,像金沙似的流来,作为一个金矿矿工的我,就尽量淘金.实在这些诗是他的,我只是记录了这些诗”.
3、著名文学大师茅盾在《劫后余生》中将乔冠华誉为“三个半国际问题专家”中的一个(其余两个半是金仲华、张铁生和张友渔).
4、 文学家冯亦代回忆乔冠华在33岁以前写的这些国际述评文章,以其广博的知识,立论的严谨,优美的文字,精辟的见解,代表和平,民主、进步、正义的声音,在三、四十年代,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向大后方人民传播了中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多少反映了那时代的激情和人们的喜怒忧乐”.当时,许多青年人争相传阅乔冠华的文章,在那黑暗而混乱的年代,“乔木”先生的国际述评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而倍受鼓舞.“那时,我只是个人世不久的年轻人,除了有一腔火热的报国之心外,别无他长……而其时,老乔正以他成熟而又犀利的笔锋,剖析时局,给陷于迷乱心情中的人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每天读着《时事晚报》老乔用“乔木”这一笔名写的政论,每读一文,心头如饮一瓢清泉,不仅彻凉,而且眼睛也跟着放亮起来……我对他狂热倾倒,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而已.”
5、1971年11月,乔冠华在二十六届联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登上联合国讲坛的活动是他“人生的顶点”,由于“老乔”的微笑或大笑都具有那般不可抗拒的魁力,纽约某大报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就是《乔的笑》.乔冠华在联大的发言及其活动影响之大,使纽约市长也不甘落后,他特意宴请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纽约一家大报报道的新闻标题则是“大国家,大人物.” 由于乔冠华的才学和他在本届联大的出色活动,自1971年至1976年的历届联大,中国政府都派出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老乔”对新中国外交工作功不可没.乔冠华回国后,周恩来表扬他,外交部同仁钦佩他,“大左派”江青自然抢在前面,她大耍手段万般赞誉……一时,鲜花、美酒、喝采、英雄、“老乔”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功.
6、1975年,时年62岁的乔冠华第五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在会议期间,面对霸权主义行径,他口诛笔伐,精彩纷呈,那几乎是“即兴式”的讲演,再次震动了联合国大厦.这是乔冠华生平最精彩的演说之一,这次演说的效果,有当年的外电评论为证,乔冠华外长是一位擅长暴露的艺术、批评的艺术,善于揭露内在的谬误,戳穿根据错误的假设提出的迷人口号的大师……结果,本来是到联合国来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美国大使莫伊尼汉也排着队去同乔握手.
7、“文革”中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王力.这位后来红得发紫的大秀才对乔冠华的才气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其臭名昭著的“王八七”讲话中,即令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之际,也没忘记在造反派面前为落难的乔冠华“美言”几句.有的造反派以痛打“落水狗”的口吻嚷嚷:外交部这么多部长,没有一个能办事的!只会画圈.王力当即表示:“我不了解别人,但我至少了解一个乔冠华,他是亲自动手的.”当时乔冠华以“于兆力”的化名写的文章文章曾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重视.美国国务院曾把“于兆力”的重要文章编印成蓝皮书,其权威性更是可见一斑.
8、听说林彪机毁人亡消息的当天晚上,乔冠华在家中开怀痛饮,酒兴正浓时,邻居符浩也因兴奋不眠前来畅谈.“老乔”见符浩哈哈大笑,“说曹操,曹操到,我正要打电话请你来呢.”符浩笑着问道,“有什么好节目?”乔冠华转身拿出一瓶未启封的茅台洒,高高举起,眨眨眼,连声说道,“当然有,当然有.” 乔冠华听罢符浩吟出一首唐诗,沉思片刻,突然将手中茅台一饮而尽,说道:“贾宝玉不是说述旧不如编新吗?我把这首诗略加改动,且看新意如何?”他斟满一杯酒,端在手中,兴奋地站起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