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如题所述

那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不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且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份,信息素养的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他们处理信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教师的价值取向、理想与信仰、道德情操、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很强。每一个新学科的开设,对学生而言,犹如步入了一个陌生的、神圣的科学宫殿,教师如能上好第一课,对引发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技术课的绪论课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特点与优势,向学生充分展示计算机的魅力。比如:运行一段趣味程序;打印各种美化修饰的的文字;用“画笔”或“金山画王”画画;上网查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画影视、查询各种信息资料、畅游世界各地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看到计算机的广泛用途,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欣赏而产生的兴奋和追求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在探索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构建了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以及心理整合等教育情境,并构建了相应的情境教育模式。例如,在教学《EXCEL》一章时,趁学生刚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便在信息技术课上安排学习“如何用EXCEL制作本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表”,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作用大,有实际意义,于是每个人都会十分主动、积极的去尝试制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里,愉快地接受学习。
3.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
比如 “汉字输入”的教学,学生讨厌那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先在每个班级中开展“输入高手”的评选活动,然后又开展了全校的“输入高高手”评选活动,并给获奖者以小小的奖励。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还可组织学校性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兴趣。
4.以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方法的运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过程,几乎是同一个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允许他们犯错误。例如,《Word2003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我先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不同。教师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这四幅图,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一个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但是当我让他告诉大家制作的方法后,大家又感到这种方法似乎很“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采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方面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够解答某一问题,必将会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悦之情,充满一股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展示完成时,学生们都觉得很好奇,都自己去实现它。于是我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要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激发、点拨学生独立学习及探究问题的火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激活信息技术课堂。一个“活”的课堂,最重要的在于教师引导是否得当,看教师是否收放自如,只有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在课前精心备课,一个“活”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有希望可能出现,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信息技术课才会变成可能,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幸福的乐园才可能变成现实!
每当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班级黑板报等评比时,我总会让同学在课前或课后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片头设计、版面编排,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采集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等一系列素材,使得原本走过堂的花样形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校园百宝箱。在实践中学生自身所学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提高,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同时在实践中遇到了未曾遇见过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求知探索进取的欲望。
三、情感交流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的交流应当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再应用到实际,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待那些操作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例如,在讲“设置日期时间”时,我首先提出这样两个简单问题:“同学们,你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为什么不一样呀?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这个学生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做法,果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班级授课制主要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师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可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以前是否上过信息技术课、都学过哪些内容、目前把握了哪些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家里是否有电脑、是否能上网等等。通过调查,可以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假如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兴奋、愉快、满足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假如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从而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考科目对学生的升学没有什么影响,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挫伤了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热情。面对这种情况,若教师消极应对,认为学生不愿好好学,那只能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日渐疏远,这样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握主动权。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中,并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心理学表明,情绪具有感染作用。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良好情绪,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在教学用语上要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让学生觉得你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另外,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教学中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也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方法。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是否存有良好的期待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老师赞赏一个班上课纪律好,同学们合作精神强,并没有专门地指向每一个学生,但是来自于集体这种荣誉感都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做得不错。切不可把对个别学生的不满影响到对整个班级,假如只看到班级中少数学生的缺点,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2.面向个别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变化,其思想、情绪、行为都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个时期,他们不肯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的愿望。实践证实,教师客观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个别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