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老婆怎样称呼

儿子的老婆怎样称呼

“媳妇”

一词出现很晚,在宋代以前一般写为“息妇”。古人称亲生子女为息,西汉刘向《触龙说赵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以及唐代张籍《董公诗》“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中“息”都是此意,而“息子”、“息男”都是指亲生儿子,“息女”则指亲生女儿,

宋代《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有记载:“隽问畅曰:卿有儿死不?畅曰:有息子涵,年十五而亡。”其中“息子”就是亲生儿子之意。

“息妇”一词当与“息子”相对应,妇本指已婚的女子,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解释“子之妻曰妇”,是以“息妇”就是儿子之妻,

比如北宋张师正《括异志·孙翰林》有“乃召子妇诘之,云:老妪言来日郎君欲就息妇房中宴饮,方责其妄语,即便走出。”

“媳”字的出现较晚,《说文解字》并无提及此字,推测“媳”字应在汉代之后出现,“媳妇”一词则最早出现于《旧五代史·卷八十六(晋书)》“《契丹国志》载皇太后降表云:晋室皇太后媳妇李氏妾言”,宋代开始,“媳妇”一词多见于各类文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就有记载:“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

现在大部分地方习惯称呼中“媳妇”仍是指“儿媳”,就是儿子的妻子,而弟媳、侄媳、孙媳等则分别指弟弟、侄子、孙子等的妻子,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媳妇也特指儿子的妻子。虽然也有一些地方称自己妻子为“媳妇”的,但这只能代表当地,我们可以尊重当地习惯称呼,但绝不能随意推广开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而在广东,三大方言都很少直接用“媳妇”一词,粤语的“新抱”、潮州话的“新捕”、客家话的“心舅”都指儿子之妻,这三个词用各自的方言读出来,居然很是接近,六甲番人推测是否都来自古代“新妇”一词,此是题外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3
父系

父系简单来说就是同姓,就是和你一个姓的(嫁进来的除外)。

比如你祖上所有的男丁,祖父、叔祖父、父亲、叔父这些;还有嫁出去的女性,比如姑婆、姑母这些,都属父系。

称呼上面,图中是比较书面的,实际上生活中,根据地方差异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祖父又叫爷爷,祖母又叫婆婆或奶奶,伯父、叔父叫大爸、二爸、幺爸等,伯母、叔母又叫大娘、二婶、幺婶等,姑父又叫姑爷等。

亲戚太多,不知该怎么称呼?一张图轻松搞定
2、母系

母系就是妈妈那边的亲戚,和妈妈一个姓(嫁进来的除外),这边的亲戚也习惯称为“外亲”。

外祖父、外祖母又称为外公、外婆或者姥爷、姥姥,妈妈的兄弟称舅舅,他们的子女称老表(表亲),妈妈的姊妹称姨母,她们的子女叫姨兄弟姊妹(姨亲)。

古代所谓的“外戚专权”就主要指的这一支亲戚。

3、妻系

妻系就是妻子那边的亲戚,和妻子一个姓(嫁进来的除外),我们习惯称之为“内亲”。

妻子古时又叫“内人”,这就是“内亲”的由来。岳父、岳母也称作老丈人、老丈母(丈母娘),舅子又叫舅老倌(现在已经演变成骂人的话了),他们的子女叫作内侄,历史上著名的后周世宗柴荣就是以内侄的身份过继给后周太祖郭威从而获得皇位继承权的。

大小姨子又称作大小姨姐或者姨妹,她们的丈夫称作连襟,有些地方又叫“一担挑”或者“老挑”。

4、子系

子系就是自己的子女。

亲戚太多,不知该怎么称呼?一张图轻松搞定
儿子的妻子叫媳妇,女儿的丈夫叫女婿,媳妇叫自己公公或者老人公,女婿叫自己岳父或者老丈人,媳妇之间互称妯娌

除此以外:妹妹称哥哥的妻子为嫂子,哥哥称妹妹的丈夫为妹夫,姐姐称弟弟的妻子为兄弟妹,弟弟称姐姐的丈夫为姐夫,妻子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子。小姑子要和小舅子撞一块儿,嘿嘿,那得一场好戏。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姑姑的子女和舅舅的子女都叫老表,但自己的子女对他们的称呼就不一样了,姑姑被称为姑婆,而舅舅被称为舅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3
就是说儿媳妇。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伯、叔叔、姑母、舅、阿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汉语亲属系统(Chinese kinship)在人类学里被归类于描述型亲属系统(Descriptive system)或苏丹型亲属系统的一种。这是刘易斯·亨利·摩尔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亲和姻亲制度》里所提出的六种亲属系统之一,其中以苏丹型亲属系统最为复杂,而汉语亲属关系则列其一。在该系统中每个人依据其宗族、辈分、性别与年龄,而有不同的亲属称谓。

在汉语当中,亲属是指因婚姻或血缘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姊妹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其他则称为亲戚。阐述亲属关系的记录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尔雅第四章的释亲。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批注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所谓族内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为中心,包括宗族内的男性和他们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们的配偶。然而即使这样,随着人口增加也发展出少数几个专用称谓。到了现代则多分为血亲、姻亲及配偶。

简述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长一辈就成了伯叔姑,再长一辈,便加上公/爷、婆表示辈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叫内兄/弟/姊/妹或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长一辈是舅和姨。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异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侣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侣叫兄嫂、弟妹/弟妇/弟媳,长一辈叫伯姆/伯娘、叔婶/婶婶。再长一辈,叫伯婆、叔婆/婶婆。

父系姊妹的伴侣加上夫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长一辈则用丈或父,即姑丈、姑父。

内兄弟的伴侣叫妻兄嫂/内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内弟妹/姻弟妹,简称兄嫂、弟妹,长一辈叫舅母/妗妗。

内姊妹的伴侣叫襟兄、襟弟,长一辈叫姨丈、姨父。

所以亲属称谓是由关系和辈份组合而成的。

血亲
直系血亲
父系 - 父亲(爸爸、爹)→祖父母(爷爷、奶奶)→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继续往上回溯,则依序为天祖父母、列祖父母、太祖父母、远祖父母、鼻祖父母。
母系 - 母亲(妈妈、娘)→外祖父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外曾祖父母→外高祖父母
儿/儿子 - 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口语又称仔、囝。
女儿 - 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口语又称闺女、女、囡。
孙 - 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重孙 - 夫妻间的第三子代,闽南语称「干仔孙」(kan-á-sun),粤语口语又称息
玄孙 - 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来孙、昆/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夫妻间的由第五子代孙至第九子代孙。
旁系血亲
父系长辈
伯 - 父亲的兄长,称为伯父、伯伯、大爷、X大爷、X子爷(父亲的大哥为大大爷,二哥为二大爷、二子爷,三哥为三大爷、三子爷...)
姆 - 伯父的妻子,称为伯母、大娘、X大娘、X子娘(父亲的大嫂为大大娘,二嫂为二大娘、二子娘,三嫂为三大娘、三子娘...)、粤语称「伯娘」
叔 - 父亲的弟弟,称为叔父、叔叔、嗒嗒
婶 - 叔父的妻子,称为叔母、婶婶、娘娘(与嗒嗒相对,娘字读降调)
姑 - 父亲的姊妹,称为姑母、姑姑、姑妈,粤语「姑妈」专指父亲的姊姊,父亲的妹妹称「姑姐」
姑丈 - 姑母的丈夫,也称姑父
母系长辈
舅 - 母亲的兄弟,称为舅父、舅舅
妗/妗子 - 舅父的妻子,称为舅母、舅妈、妗母
姨 - 母亲的姐妹,称为姨母、姨妈、阿姨、姨娘,有些地区「大姨/姨妈」专指母亲的姊姊,「阿姨」、「姨娘」则称母亲的妹妹
姨丈 - 姨母的丈夫,也称姨父
同辈
兄弟姊妹 - 也作兄弟姐妹,指有相同父亲和母亲的人。

堂兄弟姊妹 - 父系血亲的长辈(伯、姆、叔、婶)的儿子或女儿,口语时一些地方不带“堂”字。
表兄弟姊妹 - 父系血亲的长辈(姑)的儿子或女儿和母系血亲的长辈(舅、妗、姨)的儿子或女儿
晚辈(对使用在不同性别的人物时,斜线前后的字取对应性别者,括号内的字放在最后面就是对女性的称呼)
侄儿/女 - 男性称兄弟的儿子或女儿
侄儿/女 - 女性称兄弟的儿子或女儿
外甥(女)- 男性称姊妹的儿子或女儿
姨甥(女)- 女性称姊妹的儿子或女儿

公公:丈夫的父亲,又称家翁,也直称爸爸,有些地区称「老爷」,闽南语称「大官」,读音为ta-koaⁿ
婆婆:丈夫的母亲,又称家姑、家婆,也直称妈妈,闽南语称「大家」,读音为ta-ke,广东称「奶奶」
岳父:丈人,亦有地区称丈母达,妻子的父亲,口语也直称爸爸,粤语称「外父」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口语也直称妈妈,粤语称「外母」
儿媳:亦有称儿媳妇,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又称媳妇、新妇(粤语白读为pou5,音「抱」)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嫂嫂/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媳、弟妹、弟妇: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妹婿: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zhóu lǐ 或 zhóu li):兄弟的妻子间互相的称呼或合称,国语念「妯娌(ㄓㄡˊ ㄌ一ˇ)」。在台湾,辈份较大的妯娌会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对外人介绍则说小婶仔;辈份较小的妯娌会称呼大妯娌为阿嫂或大嫂,对外人介绍也称呼为阿嫂或大嫂。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连桥
大伯子:对丈夫的哥哥的称呼,又称「大伯」
小叔子:对丈夫的弟弟的称呼,又称「小叔」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粤语称「姑奶」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姑」或姑妹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称「大舅」或内兄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称「小舅」或内弟
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又称「大姨」或姨姐
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姨」或姨妹
继父母,又称后爸/妈
继子女
继兄弟姐妹
配偶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称「先生」,传统则称「外子」、「相公」、「官人」、「夫婿」、「夫君」等。当代有人称「老公」,但有人不喜欢用,因为在清朝时京城妓女对太监(公公)蔑称为「嫪(ㄌㄠˋ)公(老公)」[2]。
妻子: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称「太太」,俗称「老婆」,传统则称「内子」、「内人」、「娘子」、「夫人」(敬称,用于称呼他人的妻子)。
其他
干亲(多无血缘关系,一般不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亲戚)
干爹/干爸/干爷
干娘/干妈:干爹/干爸/干爷的配偶
干哥/干姐姐
过继
过继达 或直称爸、爹,等
过继娘 或直称妈、娘,等
过继儿/闺女
祖宗十八代
十八代一般指父系中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此后,亦被引申加入骂人的用语中,将别人的家族成员也牵涉当中,用语起源却已经无从稽考。

上九代依序为:
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列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九代依序为:
儿、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3]
汉语亲属称谓与英语亲属称谓的对照
汉语的称谓基于大家族,英语的称谓基于核心家庭。举例说明,汉语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细分为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英语中,Aunt和Uncle分别统称其中的女性和男性。
汉语的称谓是基于父系社会。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同姓家属,是家里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异姓亲属,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母亲那边的人,是外人,而爷爷、奶奶是父亲这边的人,是“内亲”,是家里的人。而英语的称谓系统却不做这样的区分,既可以表示爷爷,也可以表示外公;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表示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
第3个回答  2020-12-11
叫媳妇。或者儿媳妇,还有叫孩子,直接叫他的名字或者(小名)要是他也有孩子的话,也可能称呼XX的妈,还有女儿(叫女儿比较最合适不过,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根据地方习俗来称呼。
第4个回答  2021-05-21
叫媳妇。或者儿媳妇,还有叫孩子,直接叫他的名字或者(小名)要是他也有孩子的话,也可能称呼XX的妈,还有女儿(叫女儿比较最合适不过,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根据地方习俗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