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表记

如题所述

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兴起,文言文在正式场合逐渐被取代。然而,各地民间仍保留有自己的白话文书写系统,其中以苏白书写系统为吴语的主要形式,体现在吴歌、小说、戏曲和基督教教义书的翻译中。


然而,苏白书写系统如今已渐趋衰落。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吴语使用者不再使用苏白书写,甚至连口语词汇的书写规则也有所遗忘。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系统以普通话为标准,其语法和词汇与吴语差异显著,形成了“文”、“言”分离的现象。尽管人们在从小接受的教育中逐渐适应了这种分离,朗读现代汉语白话文时,他们会根据吴语的特有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用吴语重新诠释文字内容,这与过去汉语北方话使用者或朝鲜、日本语使用者对文言文的使用方式相似。


吴语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名称来源于地名。六朝时的吴声歌曲中,“我”被转换为“侬”,这种用法在苏州郊县老农口中仍有保留。明清时代的吴语面貌与现代苏州方言有显著的接近性,如冯梦龙编的《山歌》几乎全用吴语。清代的方言文献中,方言词汇大量出现,如《豆棚闲话》中的“我哩个”、“侪”等,这些在现代吴语中依然常见。


清末,随着印刷业的现代化,长篇苏白小说如《海上花列传》等开始流行,其中的吴语词汇如“爆眼睛”、“娘舅”等与现代吴语差别不大。这些作品中对敬谦语的恰当运用,对现代人具有学习价值。民国时期,上海方言小说兴盛,其中大量使用苏白,受到江浙沪吴语地区读者的喜爱。


吴语的拉丁化方案则是试图将吴语用拉丁字母表达,上海话拉丁化方案是其中较知名的一种。历史上,还有其他如宁波话、苏州话等的拉丁化方案提出,反映了吴语在不同地区的书写尝试和发展。


扩展资料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3200年历史。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广义使用人数一亿。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粤客闽等)。吴语属于多核心语言,暂无标准音。“魔都风”上海话、“古典风”苏州话、“富宋风”杭州话、“东瓯风”温州话等都是代表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